东湖评论:不能让AI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5-13 11:48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使用指南》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

目前,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毫无疑问,教育领域也应跟紧科技发展的步伐,让人工智能成为握在青少年手中的一把钥匙。

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印杰就建议,把人工智能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教育来抓,大规模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025年4月1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要求,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鼓励各地各学校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我们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就避不开人工智能。国家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无疑是正确之举。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很多省市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通识课提上日程。比如,北京市教委就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各省市跟进时代和科技的步伐,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更是一种必然。所以,随着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开设,AI不再是中小学生高不可攀的科幻产品,而将成为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互动,甚至,学生也可以在智能手机或客户端上下载AI,成为辅导学生的学习工具。

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这当然是好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效应,引发一些担忧:比如,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比如,AI辅助学习、辅导作文、批改作业、寻找作业答案的可靠性?更关键的是,学生长期使用AI工具,或将产生依赖性,影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试想:AI帮你做题,AI帮你思考,AI帮你设计,AI帮你写作文......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必将退化。

该如何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能让各校自由发挥,而需要一部指引性法规,规范人工智能在中小学场景中的应用。基于此,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据悉,《使用指南》将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避免学生因过度依赖AI,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个有益的教育工具,但不应该成为取代思考的替代品。因此,各地各校应严格遵循“指南”,确保不能让AI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否则,我们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望将事与愿违。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齐超(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毛固堆镇黄楼学校)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