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从“文旅+百业”看湖北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4-29 09:40

在 2025年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盛大启幕之际,湖北文旅产业稳稳地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大会现场,26个重大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文旅融合、城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农旅融合以及旅游综合体等多个类别,签约总金额高达644.31亿元。这组亮眼的数据是湖北文旅产业加速奔跑、深化 “文旅+百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湖北文旅产业跃升轨迹清晰,以“全域协同”为内核、“创新驱动”为引擎,逐步从“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而“文旅+百业”的融合模式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带来“一业兴、百业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湖北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武当山的道教文化、神农架的生态秘境、长江三峡的壮阔景观,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多元交织,构成了楚地文旅发展的坚实基础。但过往的资源分散、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随着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文旅+百业”的共荣模式破局而出,将散落的资源有机整合,促进多产业携手并进、共同繁荣。例如黄冈依托龟峰山杜鹃花海与李时珍中医药文化,打造四季全时旅游产品,推动“山花城村”协同发展,实现从“一日游”到“四季游”的时空升级;恩施州整合大峡谷、腾龙洞等核心资源,构建国际级旅游线路,走向世界舞台。这种模式不仅激活了区域协同效应,还催生了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在产业融合实践中,湖北积极探索多领域的 “文旅+百业”模式。“文旅+农业”处处开花,众多乡村地区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开发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 “文旅+工业” 领域,一些老工业基地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工业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襄阳充分利用自身作为汽车工业基地的优势,开发汽车工业旅游线路。“文旅+体育” 也亮点频出,马拉松、登山等体育赛事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吸引大量运动爱好者的同时,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文旅+新兴产业”领域,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融入了文旅元素,比如汉南低空经济产业园开展校企联合研学游项目,在生产之余变身“无人机王国”,让孩子们沉浸式学习和体验无人机的组装与模拟飞行,既实现了新兴科技的普及教育与产品创收,又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品牌塑造是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湖北通过创新打造文化 IP ,将深厚的历史积淀转化为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2025央视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的主题节目《星汉耀江城》,将黄鹤楼、编钟古乐等元素与科技结合,惊艳至极,带来春节假期武汉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长。武汉 “夜上黄鹤楼” 光影秀、荆州古城 “寻梦荆楚” 演绎秀、蕲春李时珍文化旅游区的互动项目,让游客深度体验到楚地文化魅力。而这些品牌的塑造与推广,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合作,媒体传播、创意设计等行业助力文化 IP 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文旅业的迅猛势头也助推了其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湖北文旅产业带来全新变革,重塑了湖北文旅体验边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 “穿越青铜纪” VR 剧场,辛亥革命博物院通过《穿越・汉阳兵工厂》项目重现历史。科技不仅提升了游览趣味,也优化了服务效能。湖北联合顺丰快递在交通枢纽设置自助寄递柜,与中石化合作推出 “文旅养车卡”,构建 “快进慢游” 交通网络。这些从 “景点管理” 到 “游客体验” 的思维转变,背后是文旅与科技、物流、交通等多产业的互通融合。

湖北的“文旅+百业” 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2024年,湖北共接待游客 8.73 亿人次、增长13.2%,旅游总收入9011.6 亿元、增长18.8%,文旅产业对就业综合贡献率超10%。2025年仅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就达488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3.94亿元,同比增长10.11% 和15.5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推动 “文旅+百业” 的共荣发展,还需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层面,应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出台更多鼓励产业融合创新的政策,加大对文旅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优质项目扶持力度。同时,要重视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既懂文旅又懂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融合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在市场层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模式,深入挖掘潜在的跨界交互点,提供更具特色与吸引力的文旅产品与服务。此外,强化区域合作也至关重要,不仅要加强湖北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更要积极与周边省份文旅产业展开联动,共同打造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文旅+百业” 为湖北文旅产业打开了发展新格局,以 “诗与远方” 的软实力促进了区域经济新循环。相信通过不断深化融合、创新发展,湖北文旅产业必将在迈向万亿级产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助力中部崛起奔赴新征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萍(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