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低空经济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荆楚网 2025-04-22 23:32

在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中,低空经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无限的潜力,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从十堰的“山地丘陵县市低空物流体系建设”到秭归县的农用无人机推广,低空经济不仅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更为秭归县柑橘、宜昌蜜桔、荆州洪湖莲藕、恩施富硒茶等湖北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一系列实践,生动诠释了低空经济从“天空”到“田野”的广阔发展前景,展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

低空经济,作为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经济形态,正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的二维平面发展模式,引领农业生产向三维空间拓展。这一变革,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空间的革命性突破,更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生产模式的深刻重构,形成“天地赋能土地”的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农业生产中,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无人机在农田上空进行精准播种、施肥、喷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同时,无人机在农产品运输中的应用,也极大地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例如,在秭归县的柑橘园里,无人机在授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柑橘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低空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其“飞向田野”的征程中仍需跨越政策、成本、技术三道坎。政策门槛的突破,需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与农业应用标准的紧密衔接;成本障碍的克服,依赖于中小农户设备购置与运维经济可行性的提升;技术难点的攻克,则需在复杂地形适应性、电池续航、数据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这些挑战,既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试金石,也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面对挑战,完善基础设施成为低空经济向下扎根的关键。乡村地区需加快低空飞行器起降点、通信网络和电力设施的建设,为农业无人机等设备安全起降和高效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如浙江省将低空经济纳入“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农田、水利设施与无人机起降点布局;黑龙江农垦区建成300个无人机起降场,覆盖80%以上耕地,这一系列措施,为低空经济向下扎根筑牢了基础。同时,推动农业无人机普及,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政府补贴、专项基金等政策措施,降低农民使用无人机的门槛,激发其参与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如广东省对农业无人机按购置价30%给予补贴,推动全省覆盖率超60%。

更为重要的是,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无人机操作员、维修员等专业人才,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构建多方协作平台,成立农业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共享和场景落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湖北低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低空经济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种植环节,无人机可以实现精准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养殖环节,无人机可以用于饲料投放、疫病监测等,提高养殖效率;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低空物流可以缩短运输时间,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此外,低空经济还可以与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相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低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深化,农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低空经济的翅膀将掠过青山碧水,不仅勾勒出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图景,更将引领古老产业向未来文明跃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低空经济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瑾(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民族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