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端牢中国饭碗 筑牢农业根基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4-22 23:38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站在新起点上,粮食安全命题在百年变局下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必须牢牢把握耕地保护、科技兴农、政策支持三大关键着力点,方能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口粮安全的根本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尽管如此,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补充耕地不实等突出问题。农田就是农田,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新时代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和一揽子“长牙齿”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做好耕地保护普法工作,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定及乱占耕地建房的责任和危害,依法严厉打击破坏耕地行为,真真正正地坚守耕地红线。

兴粮稳产,关键在科技。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夯实,农业科技贡献卓著。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极端气候频发、供应链波动加剧、进口渠道单一、生产效率掣肘等风险仍在冲击粮食安全防线,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显著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要坚持把“藏粮于技”“授农于技”落到实处。一方面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在“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潜力,拓展油茶、动物油脂等油源”“推广低蛋白食粮技术”等方面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立技术、示范、联动、应用的四维体系,推动形成“科研机构出技术、龙头企业做示范、行业协会组网络、中小主体广应用”的协同创新生态。

政策稳,则粮仓丰;机制活,则农心暖。保障粮食安全,还应进一步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既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米袋子”保供责任,更好地强化各级抓好粮食安全的行政力量和法治力量,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又要强化强农惠农支持,健全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机制,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用“真金白银”鼓励种粮,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从智能温室到深海养殖牧场,新时代的粮食安全答卷,正等待着我们用智慧与汗水书写。让我们牢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真理,以耕地为纸、科技为墨、政策为笔,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五谷丰登、物阜民安”的壮美画卷,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柳钰凡(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