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乡村干部“魔性尬舞”不能沦为“噱头”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4-22 16:46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公众号推送《乡村干部“魔性尬舞”促文旅,怎么看?》的话题引发热议。视频中,四川某地书记镇长身着正装,在油菜花田“魔性尬舞”,虽步调不一、动作生硬,却意外为当地油菜花田带来超两倍的客流量增长。一时间,乡村干部纷纷效仿,干部“魔性尬舞”似乎成了文旅宣传的新潮流。然而,“魔性尬舞”虽然“夺睛”,但“舞功”的背后考验的是更多的是当地“发展产业、做优服务”的内功。如果“尬舞”只为“出圈”,则不可避免沦为贻笑大方的“噱头”。

不可否认,乡村干部放下身段,以“魔性尬舞”为地方文旅引流,有着积极意义。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当下,这种创新表达打破了干部传统的“高冷”形象,以一种“笨拙”的真诚拉近了干群距离 ,展现出干部的温度与担当。同时,干部们主动拥抱互联网,摒弃高成本宣传模式,选择以“土味”舞蹈蹭网络热点,这种小成本、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换来了“冒热气”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然而,当“魔性尬舞”从个例变成一种跟风现象时,问题也逐渐暴露。一些地方的尬舞视频只是简单模仿,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缺乏对当地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展示。还有一些地方花费巨资拍摄视频,让无人机航拍下的城市地标沦为背景板,让本该承载文化记忆的文旅宣传,变成了干部个人秀的竞技场。这种盲目跟风不仅导致文旅宣传同质化严重,难以激发受众兴趣,更背离了通过特色文化吸引游客的初衷。当各地景观在千篇一律的“尬舞”中失去辨识度,当文化传承的内核被形式主义消解,所谓的“蹭热度”“蹭流量”也就沦为了浮于表面的形象工程。即便“尬舞”短期内吸引了关注,也难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避免“魔性尬舞”沦为“噱头”,关键在于做好公共服务能力提档升级的“后半篇文章”。例如淄博烧烤爆火后,当地政府连夜修路拓宽车道、设置烧烤专线、开放机关单位停车场,用“城市能级跃升”承接住了“网红效应”。西安大唐不夜城在“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持续投入5亿元升级灯光系统、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将单个表演热点转化为全域旅游品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面对退票风波,连夜增设20个暖房、开通“超时补偿通道”。婺源油菜花景区将“公厕纸巾厚度”“排队遮阳棚覆盖率”纳入考核指标等。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只有将流量热度转化为服务温度,将群众需求深度转化为创新力度,才能让“围观式打卡”升级为“沉浸式体验”,避免“现象级爆红”的昙花一现。

可以看到,乡村干部“魔性尬舞”,体现了干部创新求变、敢于破局的积极探索,但谋求发展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唯有多一些对产业根基的深耕琢磨,少一些流量焦虑下的“着魔”跟风;多一些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方能让“魔性尬舞”的流量热度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让乡土魅力在创新与实干中持续焕发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蔡忠楷(武穴市委组织部)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