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31日起,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医疗举措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全面落地——门诊预交金停止收取。这一变革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国医疗服务领域激起千层浪,深刻改变着患者的就医体验,也预示着医疗服务的全新走向。
门诊预交金制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医疗信息化起步、支付方式单一的时期,它为缓解患者反复排队缴费难题、提升就医流程效率立下汗马功劳。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医保覆盖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支付手段成为日常标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门诊预交金的优势渐渐消失,其固有的问题却愈发突出。不论病症大小、诊疗花费多少,患者都得预先准备门诊预交金。对于仅需简单检查或开药的患者,资金的占用毫无必要;而对经济困难群体,预交金更可能成为难以承受的重担,甚至导致他们因无力支付而放弃及时治疗。此外,繁琐的预交金缴纳和退款流程,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剧了就医的疲惫感。
取消门诊预交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它赋予患者门诊就医时选择支付方式的充分自由,使其能够依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就医计划,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资金压力,消除了就医过程中的经济障碍。这一政策通过简化就医流程,让患者告别预交金缴纳与退还的困扰,显著提升了就医的便捷性,让患者从心底感受到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取消门诊预交金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对于不熟悉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患者,以及就医频次较高的群体,保留预存费用的模式十分必要。对于门诊手术、急诊手术这类需要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形,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可以继续预收费用。这种差异化的安排,不仅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更彰显了对不同患者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取消门诊预交金,对医疗机构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对内部运营管理机制进行深度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探索新的资金管理模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资金周转难题。另一方面,要加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便捷的结算体系,提升结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医保、财政等部门应协同配合,加快医保资金清算与结算的速度,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为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取消门诊预交金,仅仅是医疗改革宏伟蓝图中的一个片段。未来,期待医疗领域能够持续深化改革,在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公平、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喻红娇(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