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强调,要聚焦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抓重点、破难点,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新征程上,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基层阵地上,必须要用好“人”这个核心要素。
“强”字为先,从能力提升到作风锤炼,锻造干部队伍。新形势下,推进基层治理任务越加繁重,对基层治理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湖北省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干部支点意识、争先意识、为民意识,着力提升服务基层群众、夯实治理根基的能力水平。鄂城区通过赋予小区党支部重大事项商议权、物业服务监督权等5项职权,推动党员干部在解决电动车停车棚增设、老旧小区消防改造等民生实事中锤炼担当本领。天门市开展“效率提升年”活动,整治“乱作为、不作为”问题,完善澄清正名制度,激励干部敢为善为。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6.9万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形成“资源下沉、服务前移”的联动格局。
“优”字为要,从结构优化到功能强化,选配“两委”班子。“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着力强化村(社区)“两委”班子力量配备,对村(社区)干部实行“选、用、管、育”全程管理,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黄陂区设立97个农村片区联合党委,选派创业能人、技术骨干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激活乡村治理“头雁效应”。鄂城区则重点选拔离退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等优秀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形成“支部建在小区上”的治理网络。 湖北省将54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2493名享受事业岗位待遇,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计划(每村50万元)增强基层“造血”功能,确保干部“留得住、干得好”。更多优秀人才被吸纳进村(社区)“两委”班子,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积势蓄能。
“效”字为底,从分类管理到作用发挥,激活农村党员。农村党员在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基层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让农村党员争当先锋、主动作为,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郧西县对7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老党员津贴”;在北上广等地建立28个流动党支部,引导1569名流动党员成为“回归工程”主力军;推动1538名党员成为产业带头人,实现“小事不出村”。鄂城区则将党员评议与民生项目挂钩,通过“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等制度,引导党员在垃圾分类、停车位改造等事务中发挥先锋作用。在农村党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青壮村民、在外乡贤自发组织或加入志愿服务活动,共建和谐美丽家园。
从“治理”到“善治”的进阶之路并不遥远,只要以“人”为轴,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体性,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定能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的“同频共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亚娟(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