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千树万树压枝低。当社交平台上的粉色樱花滤镜与金黄花海九宫格霸屏之时,“赏花经济”已然从季节限定风景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游客们追逐着花开花落辗转打卡,村干部们捧着手机研究流量密码,投资者在耕地与花田间寻找商机,这场看似热闹的春日狂欢背后,实则暗藏着文旅产业转型期的典型症候。
人潮与花海的碰撞本应成就诗意栖居,却在不少地方演变成生态与秩序的角力场。据潮新闻报道,白堤“29号”桃树被拍照人折断了枝条,记者蹲点西湖边,也看到一些游客为了拍美图辣手摧花。另据四川新闻网3月28日报道,多个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称成都三圣乡的油菜花田被不文明游客成片踩踏,记者走到高处俯瞰花田,发现有数块花田因踩踏成片倒伏,几乎每一块花田都有大大小小的道路,严重者达10余条,严重影响原有的美观。赏花游真正考验治理智慧的,不是如何制造爆款,而是怎样把转瞬即逝的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动能。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构建 “空间共享 + 文明共建”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赏花游从昙花一现的网红狂欢,蝶变为滋养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这种转化不仅关乎景观存续,更关乎各地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赏花经济的价值链条上,多数地方仍停留在“门票+停车费”的初级阶段,如何让赏花经济延展价值维度,值得深入思考。3月27日,据长江云报道,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的“春日经济”正持续升温,龙泉湖风景区近5000棵桃树全部盛放,粉色花海连绵成片,吸引游客纷纷前来。在该镇香烟寺村,多肉、杜鹃、大花蕙兰、蝴蝶兰、月季、天堂鸟等等,花色绚烂夺目,线下可看可购,线上直播销售,异常火爆。今年3月以来,龙泉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文旅收入近1000万元,照见民宿、花涧私厨、农林阁等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这种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赏花经济 “看景收钱”的单向度逻辑,这种转型不仅拓宽了消费场景,更在重构城乡之间的情感连接 —— 城里人在花海里寻找诗与远方,村里人则在产业升级中持续获益。
破解 “花开花落两由之”的产业困局,需要跳出“靠天吃饭” 的思维定式。浙江桐庐的实践颇具启示,其通过品种改良将油菜花期精确到 72 小时区间,借助错峰播种实现三个月观赏周期,既保持了 “花海经济”的视觉冲击力,又通过延长消费链条提升了产业韧性。这种精准农业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让季节性景观蜕变为可持续的消费场景。南京林业大学研发的四季开花树种,则用科技改写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的自然规律,为城市绿化提供了“季季有花赏”的解决方案。这些创新实践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科技赋能 + 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守护自然节律的生态画笔,我们便找到了破解季节性产业困局的密钥。这种融合创新的智慧,不仅为赏花经济开辟了新赛道,更在重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站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审视,赏花经济不应是孤立的景观消费,而应成为激活乡村价值的支点。当游客不再只是匆匆过客,当花朵不再只是拍照背景,当土地不再只是生产资料,这场春日盛宴才能真正孕育出常开不败的经济之花。或许某天,我们在花海中遇见的不仅是绚烂春光,更能触摸到中国乡村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炫羽(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人民政府)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