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非遗+春游”模式持续霸屏社交平台。江西婺源通过深度整合徽墨制作、歙砚雕刻等非遗技艺,推出“匠人一日体验”春季旅游项目,单日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抖音话题#把春天刻进砚台#阅读量超2.3亿,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环比激增180%。各地春日文旅市场火爆,从贵州苗绣工坊的沉浸式体验,到福建土楼非遗剧场的常态化演出,传统文化正以全新姿态“破圈”,成为激活乡村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流量密码”。
非遗“触网”,老手艺找到新舞台。在湖南湘西,苗家阿妹通过直播展示蜡染技艺,短短一小时卖出百余件手工制品;在浙江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开设短视频账号,将雕刻过程与非遗故事结合,吸引数十万粉丝关注,订单量同比增长300%。当老手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传统技艺不再局限于“深巷酒香”,而是借助电商、直播、云展览等新渠道,直接对接市场需求。非遗产品从“小众收藏”变为“大众消费”,既为手艺人增收开辟新路径,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非遗+旅游”模式正在重塑乡村文旅格局。江西婺源将徽墨制作、歙砚雕刻等非遗项目融入古村游览线路,游客可亲手制作一方砚台,体验“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云南建水依托紫陶烧制技艺,打造“陶艺研学游”,让亲子家庭在拉坯、刻花中感受传承千年的烟火气。数据显示,2024年非遗主题游预订量同比上涨58%,客单价提高40%。这种“可带走的记忆”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让乡村从“风景打卡地”升级为“文化体验场”,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产业化。在甘肃庆阳,香包刺绣非遗工坊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5000余名妇女居家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广东潮州将潮绣技艺融入服装设计,推出国潮品牌,年产值突破亿元。培育非遗特色产业,通过设计赋能、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化石”,而是变成可穿戴、可食用、可体验的活态文化资源。当非遗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振兴便从“输血式帮扶”转向“内生式发展”,让文化自信真正转化为共富动能。
让非遗“火下去”,更要“活起来”。非遗与文旅的融合仍面临同质化、商业化过度等挑战。政策暖风下,需进一步细化扶持措施,通过设立非遗研学基地、培育“乡村非遗合伙人”、建立区域性IP联动机制,让传统文化既保留原真性,又契合现代审美。唯有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方能避免“昙花一现”,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当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共振,乡村振兴的故事将不止于经济增收,更书写出文化赓续的动人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钰(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