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26岁小伙泰山陪爬1年赚30多万”的热搜,引发网友纷纷开始关注泰山“陪爬者”这一群体。在泰山之巅的晨曦中,“陪爬者”小陈正为游客递上温热的姜茶;夜色笼罩的登山道上,体育生小周用音响播放着鼓舞人心的旋律;带着5岁孩童登顶的柳先生,额头沁出汗珠却始终紧握稚嫩的小手……,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被称为“泰山陪爬者”。虽然部分陪爬者“年入30万”的标签引发热议,我们更应读懂年轻一代在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间的精神求索。
陪爬者,很难在传统行业进行定义。他们,毕竟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导游。他们为游客提供背包、拍照、路线规划等基础服务,甚至延伸至情感陪伴和心理疏导,把特色化的陪伴行为转化为可持续的服务模式,突破形成新兴的职业化路径。
陪爬者的收入虽高,背后承担着超负荷的体力付出压力。每天往返泰山多次导致膝盖损伤严重,工作强度远超常人想象。但是在泰山陪爬群体中,68%为高校在读生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并非简单将陪爬视为“过渡性职业”,而是以专业精神重塑服务业态:体育生运用运动康复知识设计登山计划,播音专业毕业生开发语音导览系统,心理学专业学生嵌入心理疏导模块。这种“干一行专一行”的职业态度,与雷锋“螺丝钉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某陪爬团队自主研发的“登山能力评估系统”,已申请两项国家专利,用科技创新为传统服务业注入专业力量。
当“00后”杨子寒在日出时分为游客诵读《挑山工》,当小陈团队开发AR登山教学系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兴职业的萌芽,更是新时代青年独特的创意输出。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情绪价值类服务”交易额年增长率达240%,折射出社会对精神共鸣的迫切需求。年轻一代正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痛点:他们建立行业安全标准,开发保险保障方案,组建职业培训体系。这种聚焦定制化体验与情感陪伴的新实践,为传统服务业注入时代活力。
随着近两年健康与户外活动热潮涌起,反映了健康意识、旅游消费升级和共享经济的趋势。泰山陪爬者这一新兴职业的兴起顺应了这一潮流,反映出消费市场的新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即消费者对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增加。他们不仅要具备传统导游的常规水平,同时因为个性化的服务特性,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陪爬者不仅是体力支持者,还需要深谙当地历史文化,具备应对深度化体验的服务能力,才能做到与游客有效互动,提升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干(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