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这场跨越几十载的治水叙事,早已超越节水宣传周的表层意涵,演变为解码中华文明生态基因、重构人水关系的仪式化实践。湖北素有“洪水走廊”之称,“自古荆楚多水患,治荆楚必先治水患”,处理好人水关系是全省文明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
以“长江大保护”重塑流域生态基底。湖北作为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其生态基底的重塑不仅关乎长江大保护全局,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样板。湖北正以系统思维构建“污染防控-生态修复-智慧管控”三位一体的治理范式,从产业重构到空间再生,武钢旧址转型建设长江北湖生态新城,长江岸线5公里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动态退出机制逐步成熟;从行政壁垒到协同共治,鄂赣皖三省建立“水陆空”立体巡查网体系,去年非法采砂案件同比下降58%。湖北长江生态基底的重塑,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
以“千湖之省复兴”带动生态觉醒实践。湖北通过空间重构、技术升维、价值转化三维突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综合治理模式。从“与水争地”到“还湖于民”,退垸环湖面积累计达130万亩;从“人湖对抗”到“智湖共生”,湖北建成了全球首个省级湖泊数字孪生平台,提前预警蓝藻暴发,准确率达92%;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梁子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水下森林”,带动生态旅游收入年增25%。千湖之省的复兴已不仅是生态修复工程,更是一场文明认知的革命,相信湖北的“湖中明珠”一定会成为全球湖泊治理的“中国样板”。
以“楚水智慧”激活生态文化基因。从大禹治水的千年智慧到现代海绵城市的创新实践,从都江堰“分水鱼嘴”的生态哲学到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修复,我们在与水的互动中不断校准着生存与发展的坐标。湖北首创“河湖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将河湖纳入网格化治理,长江禁渔催生的“护渔员”职业转型,昭示着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富民”的认知跃迁。长江湖北段布设“水脉天网”,126颗北斗卫星定位浮标实时监测河道形态变化;“湖北水脑”集成全省755条河流、7552座水库实时数据,通过智能闸群实现水资源精准调度;利用水质指纹技术锁定污染源……这些科技驱动,正在唤醒楚文化中“上善若水”的生态智慧,让长江之腰真正挺起绿色发展的脊梁。
长江奔涌,汉水蜿蜒,湖北因水而兴,也因水而思。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湖北的实践表明,人水关系的重构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一场涉及技术革命、制度重构的文明嬗变,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现路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碧水清波的回归,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生态觉醒中的创造性重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邱爽(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