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弄潮智浪千帆竞,惟楚新锋贯长虹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3-13 23:38

随着Deepseek的爆火,人工智能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近日,名为Manus的人工智能体也开始不断刷屏,王焰新、宋保亮院士等也围绕人工智能热议科技创新。诚然,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激增,这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湖北高校云集,科创优势明显,想将百万高校学子的“智力富矿”转化为驱动中部崛起的“创新动能”,需进一步产教融合发展、破除评价桎梏、畅通产学研“旋转门”,从而培养新兴人才,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张平文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的稀缺性将远远超过技术本身。培养更多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要做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发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科教资源,建立产业人才需求和高校学科建设联动机制,构建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集群,让前沿领域课程走出象牙塔,推动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崛起。探索建立校企地合作共育人才新模式,利用工程硕博士专项培养专业实践型人才,联合三峡集团、烽火通信等龙头企业开展定向招聘,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和产业需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创始人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梁文峰40岁、王兴兴35岁、肖弘32岁,他们没有最高的学历、出众的论文和光鲜的“帽子”,但掌握着各自领域的核心技术。因此,人工智能人才的评价须建立“以产定才、以效评才”的激励机制,推行武汉东湖高新区“人才注册积分制”,从实践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等多维度重构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的窠臼,让“肖弘们”脱颖而出。开展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赋予重点企业职称评定自主权,让“大国工匠”与“科研尖兵”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中同台竞技。

人才的流动是创新的催化剂,刚出台《武汉市2025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10+2”行动体系,以及重点突破的5大应用产品,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走进每个行业领域。为加快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畅通人才的流动,地域上要建立跨市域的人才共享机制,发挥武汉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和宜昌“算力之都”优势,推动武汉、襄阳、宜昌等创新板块“拆墙透绿”,促进湖北省域的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身份上探索高校、企业、政府人才自由奔涌,允许科研人员跨单位兼职创新创业,不断推动湖北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以“人才蓄水池”滋养“AI生态圈”,让人工智能人才促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如此,方不负“惟楚有材”的千年盛誉,无愧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曌(武汉市人才工作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