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大江流日夜,澎湃见武昌

荆楚网 2025-03-13 13:45

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在《湖北,何以支点》一文中,深刻剖析了湖北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历史使命。武昌区作为武汉市中心城区,承载着千年古城的历史文脉,更肩负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武昌区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武昌,这座枕着长江涛声生长的城区,左手挽着京广铁路的钢铁臂膀,右手牵起星罗棋布的高速路网,天生就是九省通衢的“金码头”。你看那江轮穿梭的浪花里,藏着现代物流中心的基因密码;证券大厦的玻璃幕墙间,跳动着区域金融枢纽的强劲脉搏;珞珈山麓的高校群,正孵化着硬核科技的明日星辰。但光有“地利”岂够?得让车水马龙化作财富洪流——既做强钢铁驼队的陆港经济,也玩转数字贸易的云端生意;既当城市群的“最强大脑”,也做产业链的“金牌搭档”。如今,区域发展这盘大棋,武昌这个“棋眼”正该以长江为弦,奏响协同发展的交响曲:让创新要素如江水奔涌交融,产业协作似跨江大桥勾连,把地理的“中心点”炼成发展的“磁极”,方不负老天爷赏的这个“聚宝盆”。

武昌区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是武汉“一主两副”城市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这里汇聚了长江黄金水道、京广铁路大动脉、多条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形成了“九省通衢”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武昌区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更是经济版图上的重要节点。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地理区位优势必须转化为发展优势。武昌区要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功能,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培育科技创新高地。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要素集聚,使地理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武昌区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联动。通过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产业协作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两千亿经济体量铸就发展里程碑,武昌区正以破竹之势挺进城市能级跃升新纪元。这一数字不仅是量级跨越的里程碑,更是发展质效跃升的宣言书——标志着区域经济已形成要素聚合的强磁场、价值裂变的反应堆、辐射两江的活力极。站在新起跑线上,武昌区当以产业进阶为笔,以创新生态为墨,挥毫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聚力传统产业向“智造+”蝶变,推动钢铁、建筑等支柱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赛道构筑创新策源高地;深耕现代服务业沃土,打造金融资本汇聚地、商贸枢纽活力区、文创IP孵化器,构建“黄金三角”产业生态圈。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当以“两千亿能级”为支点,实施创新驱动、开放赋能、改革破局、服务提质四大战略,在单位GDP含金量、亩产效益等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全力锻造长江经济带上熠熠生辉的增长极核。

珞珈山下藏龙虎,东湖畔边起风云,武昌这片沃土枕着武大的书香、沐着中科院的智光,俨然长江经济带的“智慧心脏”。这里院士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与学子书声交响成“星辰工场”,却不止步于象牙塔的璀璨——当高校围墙内的智慧火花跃入产业洪流,论文里的数学模型便化作生产线的效率革命。要架起“产学研鹊桥”,让企业需求与科研智慧双向奔赴;更需培育“创新雨林”,从创业苗圃到瞪羚牧场,用知识产权交易筑基、以风投资本浇灌,方能长出枝繁叶茂的生态圈。而黄鹤楼下的“人才棋局”正在布新篇:为青年创客架设从创意到上市的“青云梯”,给顶尖学者栽下“进门有团队、出成果有市场”的梧桐树,待到院士摘下眼镜撸袖创业、海归博士拖着行李箱直奔路演,这“科教富矿”才算真正炼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真金白银。

长江潮涌处,千帆正竞渡。黄鹤楼飞檐勾连的不仅是楚天云月,更是全球创新网络的经纬坐标。此刻长江大桥的车流,何尝不是时代奔涌的脉冲?且看这片江湖儿女,如何以楚辞新韵调校发展节拍,让九省通衢的豪迈文字,在硬核科技与楼宇森林间,生长出云帆直挂的新史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苗(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

责编: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