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长江⑯】水润民生,泽被四方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4-12-14 22:17

生命长江.png.png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

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8月13日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工程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45座中大城市受益,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十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持续深化水质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南四湖水质稳定在Ⅲ类;十年来,南北方协调发展的水资源保障更加坚实,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夯实水资源支撑,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夯实了水资源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水资源不均衡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所依靠的基本需要,水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关乎民生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度不均衡。南方和北方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远低于80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不足200毫米,长期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基于此,1958年8月,党中央正式把南水北调写入中央文件,直到2014年12月12日,丹江口水库打开闸门,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泓清水从此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沿途的农田,流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引向北方,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用水压力,为北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解决了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配不均,润泽了北方大地。

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5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累计超过118亿立方米,有力推动了华北地下水压采和河湖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通过水源置换等综合措施,城乡河湖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勃勃生机。受益于南水北调的补水,白洋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南四湖水质也由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前列。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修复了大量的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恢复。

南水北调工程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了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第一,优化了资源配置,调整了产业结构。通过调配水资源布局,实现南北之间各类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畅通流动,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工程通水后,受水区同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合理化与高层次化发展。第二,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问题。此外,随着水资源的增加,城市工业生产力提高、土地增值,有利于新经济增长点形成,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助力脱贫攻坚。北方受水区水资源的增加,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第三,推动乐城市化进程。南水北调工程增强了受水区城市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为京津冀城市群、沿黄城市群发展提供保障,由于水资源供给增加,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规模溢出效应得到增强,促进城市化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建好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决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和大动脉。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南水北调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其能造福千秋万代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准确把握东、中、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第一,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当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让工程运营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第二,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水源区与受水区共赢。在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建设的过程中,确保工程与其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与当地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加强相关地区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南水北调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水质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节水意识”教育,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工程沿线地方政府采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助推沿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综合效益提升空间,应当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经验,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合作。第五,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合理配置资源扩大受益圈。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移民安置和后续帮扶等措施提高沿线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十年的奋斗、十年的坚守,“南水”来之不易。南水北调工程在过去的十年间解决了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沿线生态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新的十年起点上,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做好南水北调的事业,在深刻认识南水北调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南水北调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永续性的民心工程,为国家水安全保驾护航。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崔孔辉(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