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发展,人工智能(AI)正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许多惊喜与便利。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无人驾驶到AI辅助诊疗,从智慧文旅到“城市大脑”,AI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吹响了各行各业变革的号角。但与此同时,利用AI技术移花接木的图片、夸大其词的险情、猎奇的故事情节等虚假信息也触动着民众的神经,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网络生态和社会秩序。
譬如,近日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一网民艾某为博取关注、引流涨粉,利用AI特效炮制虚假“水淹店铺”视频并散播,在全国“七上八下”的防汛关键期,这类汛期谣言无疑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AI技术这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勇于拥抱新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挑战与风险,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AI生态。
加强源头治理,筑牢监管防线。要防止AI技术成为网络谣言的帮凶,首先需从源头入手,加强内容生成的监管。一方面,建立健全AI内容生成的审核机制,利用AI技术本身的优势,开发高效、智能的谣言识别系统,对生成的内容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拦截潜在的谣言信息。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AI内容生成的法律责任与边界,对利用AI技术传播谣言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强化公众教育,擦亮公众慧眼。谣言的传播,往往离不开公众的盲目跟风与轻信。因此,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与辨别能力,是防止AI谣言泛滥的关键。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加强科普教育,让公众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局限性,认识到AI并非无所不能,其生成的内容也可能存在偏差与误导。
创新辟谣利器,科技守护真相。在应对AI谣言的挑战中,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应当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开发更加先进、智能的谣言治理工具。比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并标注潜在的谣言信息;利用图像识别与视频分析技术,对深度伪造的视频进行快速检测与鉴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谣言传播的规律与特征,为精准辟谣提供有力支持。
8月28日上午,以“弘扬时代精神 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今明两天举行的11场分论坛则会围绕网络正能量、网络文明培育、网络辟谣、人工智能等11个方面主题展开。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互联网是我们10.92亿网民的共同精神家园,需要共同守护。AI是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但如果让其成为网络谣言的帮凶,势必对清朗网络空间带来极大破坏,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源头治理、公众教育到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谣言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AI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让科技之光真正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璠(阳新县城东管理区 )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