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短剧在影视剧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有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虽然前期因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微短剧行业存在一些诟病,但在近两年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自身调节下,微短剧行业已逐步进入正轨,开始朝着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我的归途有风》《飞扬的青春》等一批微短剧涌现出来,质量精美的同时也与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给当地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影视为文旅赋能并非新鲜事,然而,与已有的成功案例相比,“微短剧+文旅”虽然前景可期,但两者的结合也才刚刚起步,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坚持内容创新,讲好故事。微短剧剧情紧凑、节奏明快,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突出主题讲好故事也不是一件易事,且“微短剧+文旅”结合时间不长,展现的方式和内容把握不好就容易单一无趣。要坚持“内容为王”,以“质”取胜,只有创作出有吸引力的优质内容,才能让观众“心动”并“行动”,真正实现微短剧和文旅产业的有效结合。今年年初,湖北省网络微短剧《落花生(第一季)》成功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首批推荐片目,该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实现了作品内容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剧中展现的武汉及周边的秀丽风景和传统文化,也让观众有了新的假期出游打卡地。
聚焦受众需求,探索多元化。微短剧的火爆正是契合了时下观众的需求和习惯,非常适合人们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里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但要想长期流行,对于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就要与时俱进,甜宠、霸总、古风等内容一直霸屏难免产生倦怠,在观众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微短剧也需多元化发展。当前,通过国家引导,“微短剧+文旅”已经小有成绩,同时文旅类微短剧也不必拘泥于静态的自然风貌,文化、美食、悬疑、校园、家庭、科普等也可以植入剧情,让观众感受新的体验。例如深圳卫健委不按套路出牌,通过拍摄“又土又癫”的霸总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科普卫生健康知识,被称为难以复制的“深圳特产”;去年9月走红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文物的关注和热爱,也对文物归还问题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注。以上短剧选取的题材、拍摄的手法等,都是未来“微短剧+”可以探索的方向。
推动产业升级,赋能文旅融合。这些年,文旅市场一直在寻求新突破,“微短剧+文旅”可谓是新的机遇,但在机遇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思考十分重要,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和广告收入,而要立足长远,真正推动微短剧和文旅业深度融合。比如,在打造出微短剧“爆款产品”后,将其拍摄场景等资源进行改造,孵化出文旅小镇、网红打卡点、文创产品等,进而拓展文旅消费。同时也要注意做好游客服务的“后半篇文章”,加强行业监管,让游客仿佛置身剧中,获取真实体验,用好口碑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除了“微短剧+文旅”,也有可能涌现出“微短剧+技术”“微短剧+品牌”等新形态,无论微短剧如何发展,都要讲好故事,用好故事呈现产业发展的多种形态,推动微短剧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敏(宜昌当阳)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