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年轻人为什么有“偷感”?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4-06-01 09:46

“偷感”一词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姿态不够舒展,仿佛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的。如今,“偷感”更多被用来描绘那些在公共场合或社交环境中显得拘谨、不自信的人。“偷感人”不愿被人注意,害怕别人误会,只有像“透明人”一样默默做事,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偷感”体现在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偷偷努力学习,并不是想要偷偷内卷,而只希望不要让自己的努力成为笑话;偷偷记录生活,写日记、发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只是想独自记录,不想被他人评论。到最后逐渐演变成了购物害怕被导购包围,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莫名羞耻感。

不同于“偷”字带有贬义色彩,“偷感”更偏向中性词,隐含着一种社交状态中的“不安全感”,也精准捕捉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感受——恐惧着他人的议论,规避着对方的接触,逃离着被审视的领域,“偷偷”做事的同时,也“偷偷”观望别人的生活。

信息化时代,年轻人乐此不疲主动给自己“贴标签”,而每一次为自己贴标签的行为,其实都是渴望着被社会接纳和理解的一次“暗码”呼喊。带有幽默感的自嘲“偷感”背后,正是人们内心深处一次次的对“被理解”的渴求。因此,“偷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青年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情绪表达。

“偷感很重”这一网络梗虽然带有一定戏虐成分,但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状态。“偷感”成为热词,折射出人们在享受独处还是建立连接的选择之间摇摆的微妙处境。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年轻人渴望在追求独处与建立社交联系之间找到平衡,同时也渴望在不被过分关注的状态下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希望在社交媒体上展现最好的一面,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但又不希望自己受到过多的关注,过度的曝光率会让他们产生压力和焦虑,从而反映出,其对于自我表现与外界评价的高敏感度。

但是,莫让“偷感”偷走了自信,在一次次积行成性中完全关闭自身与外界的连接。很多时候,审视、评判的目光并非仅源自外界,而是内心深处自我质疑的投射。所谓“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不妨与“偷感”和解,尝试向内观、向内求,找到自我充实、自我相信的精神自洽,才能给足自己“安全感”,维系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平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梦瑶(武汉市江夏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