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梗”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语言已然融入日常生活,它是网络世界的现实写照,也是社会生活的情绪碎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尊嘟假嘟”梗爆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幼态化的语言表达。与此前风靡的眼神“清澈又愚蠢”的大学生、懒羊羊、猪猪侠表情包类似,这种幼态蠢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网友在社交过程中的亲近感和幽默感,也暗示了网友对于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的不断探索。
网友们通过在网络交流中使用“尊嘟假嘟”这一热梗,制作出了颜文字的表情包,这种形成图片的视觉符号使这个梗的传播更加广泛化,尽管网友在网络互动的世界中“身体缺场”,但是该类符号可以弥补双方缺乏对彼此姿态、神貌、语调等了解的不足,其形象化和生动化的特征有利于网友加深对梗符号意义的理解,从而带来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玩梗,不仅仅可以有幼态的表达,它还可以充当着“社交货币”的角色。对于同一圈层的成员,梗的最大魅力在于看破不说破、心照不宣。“吗喽”的表情包前段时间在社交软件上爆火,“你喜欢的是齐天大圣,而我只是吗喽,”,“吗喽要去上班了”,大家借用“吗喽”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调侃的方式表达出来。
“吗喽”这个梗来自两广地区的方言,意思为 “猴子”,也写作“马骝”。吗喽文学代表性的一句是“吗喽的命也是命”,源于今年年初,广大网友催促广西商家快速上市砂糖橘,商家自嘲表示“吗喽的命也是命”,意思是“别催了,在忙了,从这开始“吗喽”以卑微打工猴的身份初登赛博空间。“吗喽”能占领年轻人的生活圈,主要是它代表了近段时间“梗”文化的一个交流符号——自嘲。网友借“吗喽”这个梗自嘲,也是在以戏谑的方式排泄情绪、释放压力,治愈自我,这种关注自身的情绪价值,用“梗”文化的方式不避讳展示自己切实存在的困境,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调整适应的状态,无疑是好的导向。
在网络互动中,尽管双方素不相识,但只要能够输出同一圈层内的梗,马上就会获得“确认过眼神,我们都是对的人”的情感共明。由此可见,网络“梗”文化契合了当下网友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找到彼此欣赏的“情感共同体”。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应正媛(汉口学院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指导老师:李佩佩(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责编: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