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本也。”2018年,国务院将每年的“秋分”正式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今年的9月23日秋分当天,我们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是对农耕文化的赓续传承。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景。在传统节日愈发商业化、庸俗化的今天,将丰收相关的一系列农事民俗活动和精神内核通过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本质上是对数千年来中华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延续和传承。我国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探索出的农事基本过程。此外,通过对气象、天气等种种自然因素的观测,总结形成农事谚语和“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理念。尊重规律、顺应时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的经验智慧同样适用于今天,这也与今年丰收节“庆丰收促和美”的主题高度契合。
丰收节是对广大农民的礼赞致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终有一天迎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收获,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默默无闻躬身耕作的农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2021年,丰收节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深切关怀。丰收节是对广大农民的价值肯定和情感认同,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尊重劳动的风尚。自丰收节设立以来,全国各地举行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传统的美食品鉴、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又有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还有融入各地农事活动的趣味运动会,更有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涉农法律普及宣传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亿万农民借助丰收节感恩自然馈赠,共享丰收喜悦,凝聚奋进伟力,切切实实增强了光荣感、获得感、幸福感。
丰收节是展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一扇窗口。“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面对当今国际复杂形势,粮食安全成为无数国人心怀的“国之大者”,截至2022年,我国粮食实现“十九连丰”,粮食的稳产增收离不开科技加持,丰收节正好提供了一扇窗口,从中我们见证了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缩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不仅对粮食丰产丰收贡献卓著,更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生产全流程,旋耕机整地、插秧机播种、无人机撒药、收割机收获、打捆机处理秸秆;智慧农业发展也突飞猛进,智能温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科技赋能不断助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现代化,为端稳“中国饭碗”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既要物质“塑形”,又要精神“铸魂”,丰收节是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有助于强信心、增底气、聚人气,实现万千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绘就乡村振兴“百花齐放”靓丽风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艳(武汉市江夏区)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