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近日,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一跃为2023年暑期档“黑马”,激活了独属中国人的“唐诗基因”。168分钟,48首唐诗,上映至今票房已破11亿元人民币。电影描绘了唐朝诗人李白和高适的生平起伏,耳熟能详的经典唐诗随剧情在大荧幕上具象化展开,引起各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共鸣,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中国式浪漫”。
看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广阔胸怀。从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高适是大唐诗人中唯一一个封侯的人,他早年家贫潦倒,46岁才由人推荐正式踏入仕途,在经历家道中落、求仕失败后初心依旧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寻家国理想求索人生方向,终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得封渤海县侯,实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抱负。以高适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武将诗人,他们在挫折面前不放弃、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态度,为了黎民苍生而不懈奋斗,不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洒脱。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中融合了不同哲学流派的思想元素,为后世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学习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用奋斗绘就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奋斗。
读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爱国情怀。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他喜极而泣,不能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以杜甫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身上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作为青年干部,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要以奋斗者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实践中,以天下为己任,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正如电影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只要诗在、思考在,文化就一直在,纵然理想和现实之间相隔三万里,无数人依然在事业发展的路上奋力拼搏,无论挫折、失败还是成功、淡然都充满了“中国式浪漫”,让这份文化自信不断地赓续传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路(宜昌秭归)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