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弘扬“家文化”,致敬“她力量”

荆楚网 2022-03-08 09:47

“历史”英语单词HISTORY可以拆分理解为“他的故事”。而现如今这个时代的历史已不再只是“男人的故事”,女同胞可以在事业上与男性同台竞争,更被自己的爱人骄傲称为“领导”,地位今非昔比。中国的传统、性别的优势和女性的担当让我们成为了经营家庭的中流砥柱。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具有极高的地位。而家庭伦理规范,更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读懂了家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情怀已深深浸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血脉,也深刻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从每个家庭的和睦、和谐做起,培育良好的家风,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人民幸福才能真正实现。

女性与小家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终身的学校,母亲是最好的老师、终身的老师。所以身为妈妈,伟大之处在于决定了孩子的素质,进而决定祖国的未来。《大学》也告诫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女性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让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见贤思齐。所以,治家既是修身的过程也是齐家的需要。中国古代就特别注重家风家训,特别注重孩子教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像这样的家风家训还有很多,朱柏庐在《朱子家训》里告诫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对于小家庭延续来说,更应实现品德与良好家风的“薪火相传”。传什么?怎么传?中西方不同的标准,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指标:权力、金钱、声望。而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指标除了权力、金钱和声望,还要包括子孙后代,所谓“家道兴,看后生”。无论是《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在中国人,祖孙三代节衣缩食供一个大学生的现象大有人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最值当的投资。

女性与家文化

家文化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独有的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直到今天,无论人的精神需求发生怎样的变化,“家”依旧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春节回家过年。“春运”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堪称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到处是拿着大包小包急匆匆的人群,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家人团聚有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只有回家过年才有这样伟大的感召力。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对中国人一生影响巨大,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影子,“家”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内心最深处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文化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等。幸福家庭为哪般?最是平凡“烟火气”。林语堂先生曾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1947年刘少奇在东北解放区一次干部会议上也讲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文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国人对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中国有3亿多家庭,自古以来凡是幸福温馨的家庭,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一定具有浓浓“人情味”的“烟火气”。

与其走得太快,不如拥有简单的幸福。家庭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把日子过出“柴米油盐”的烟火味,幸福的笑到最后也是不错的选择。时下热播剧《人世间》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以家的“人情味”和“烟火味”让人追得锲而不舍。从古至今,温饱有余、安宁和睦的家庭生活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追求目标。女性在经营家文化中,既不能“佛系”也不要“内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心中有丘壑、踏马立山河。

女性与大家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已融入各种社会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都纷纷提出构建家文化。从小家到大家,从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到培养千百个优秀的孩子,张桂梅校长带我们走进了另外一个温暖的“家”——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正是在华坪女高厚植家文化,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在培养一届届女孩们学有所成的历程中,家文化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以家的氛围家的和睦带队伍,以家的愿景家的目标干事业,以家的包容家的仁爱作奉献,以家的情怀家的力量创一流。华坪女高、以家为媒,师生同行、亦师亦友,立德树人、点燃梦想。家有千百口、主事在一人,张桂梅作为“家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她自己没有孩子,她将山里的孩子视如己出,倾尽所有培养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成为学生们名副其实的“妈妈”。其实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有家、有坚持,无数个再平凡不过的我们汇聚在一起,都可以不负韶华、有所作为。每位女性都能倾心付出、静待花开。

放眼全社会这个更大的家,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女性。新冠疫情突出了女性对世界的贡献,数据显示女性占到了全球医疗卫生工作者人数的70%以上。中国奔赴抗疫一线的4.2万名医护人员中,三分之二是女性,其中女医生占到了医生总数的50%,女护士占到了护士总数的90%。那么多“她们”,都在告诉这个世界,天使的力量绝不仅仅体现于温柔,女性的贡献应该获得充分的评价和认可。

时代在变,需求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家是每个人更是女人的核心,家与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敏感、最柔软的位置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承载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家庭是每个人一生的港湾和学校,良好的家风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和政风。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发挥女性的全部优势,聚似一团火、散若满天星,跳出舒适区、一起向未来,以不让须眉的气魄和建功立业的担当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小燕(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