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妥善安排好“双减”下的学生业余生活

荆楚网 2021-09-19 10:14

新学期“双减”政策实施中,老师、家长和学生正在适应着新政带来的变化,而“神兽”们课余生活安排却成了新的困扰,“双减”后孩子们该何去何从呢?

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青少年宫对少年儿童提出要求,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农活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既感受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父母之辛苦,感悟生活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少年时光。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好奇心使孩子会对社会、自然及各方面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不同的人又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发明家爱迪生爱好实验,书法家王羲之爱好书法,画家达芬奇喜欢画画......健康的兴趣爱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双减”后空余时间多了,孩子、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好奇心,培养成兴趣爱好,慢慢变成为特长。能成为名家更好,即使成不了名家也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让孩子终生受用受益。

除了让孩子参加劳动、培养兴趣爱好外,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也非常重要。费希特说:只有心灵的改善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心理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家长要常带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感悟华夏文明;常与孩子一起户外游玩、锻炼身体,在亲近自然中强身健体;常和孩子一起回家看望长辈,到福利院探望老人、儿童,培养孩子孝心和爱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注重家庭熏陶和家长示范,适应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幼小心灵中埋下向善向上向美的种子,并让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双减”后需要适应的不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更需要适应的是家长。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长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人,不能缺席孩子唯一的一次成长,帮助孩子适应“双减”后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引导孩子安排好课余时间,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稿源:荆楚网

作者:金小喆(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