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彭店乡长兴“姜”拓宽富民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11-21 18:27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左仁堂 李思嫄)11月18日,走进大悟县彭店乡长兴村的生姜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生姜的清香。

成片的姜田郁郁葱葱,出姜机轰隆作响,40余名村民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分拣、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筐筐破土而出的“金疙瘩”,个头饱满、色泽金黄,不仅映照出一个丰收年,还成为彭店乡特色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特色产业“姜”有奔头

“这生姜个头大、品相好,掰开辛香味扑鼻,今年准能卖个好价钱!”正在采收的村民脸上满是喜悦,将新鲜生姜在身后整齐码放。

“生姜长得真是好,一株株都饱满厚实,看着就爱死人!”大悟县雷家畈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权看着眼前长势旺盛的生姜眉开眼笑。

彭店乡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雨水等条件,种出来的生姜品质优良,具有嫩、脆、香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该乡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今年的生姜品质好,销路根本不用愁,我们采收的姜还没有出姜地,就有人来抢着收了。”张权高兴地告诉笔者,“听说县里明年要发展1600亩生姜产业,我准备把采收的姜先放到窖里,等明年卖姜种。”

张权算了一笔账:“今年生姜每亩10000斤左右,60亩可收60万斤左右,目前收购价3元每斤,总收入可达到180万元。如果把生姜窖起来,明年卖姜种,价格可卖到6至7元每斤,收入一下子就翻了倍。”

延长链条“姜”有市场

生姜种得好,也要卖得好。

“种姜必须有姜窖,市场行情不好时就先保存起来,价格好了再出货。”提起姜窖,张权话语里满是感激。

“过去,我们村采收的姜只能临时放在路边卖,价格低不说,有时还卖不出去。现在多亏技术员付桃生的姜窖,我们种植的生姜可以储存起来错时卖。”

技术员付桃生介绍说,“我在老家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姜窖近300个平方,合作社的生姜可以全部免费运往高店储存,除去1万多元的转运费也划算。”

为解决鲜姜的储存问题,长兴村已经申请了60万元的项目资金,建姜窖用来储存鲜姜,保证生姜的新鲜和质量安全。

目前,姜窖正在选址,计划年底动工。

为进一步增加生产效益,拉长产业链条,长兴村将陆续购买2套生姜清洗设备、1台生姜切片机和几台烘干设备。

还与山东省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制作姜糖、姜片、姜粉等产品。对生姜和干姜片精包装出售,预计上市后进入大型商超和网上销售。

专业合作社成员张宝华表示,“4个股东正在谋划明年从种植向服务转型,我们不仅要种好姜,还要对全乡姜农进行技术、销售、储存、精深加工进行专业化指导,带动生姜产业做大做强。”

富民强村“姜”来可期

选准一个产业,富裕一个百姓。

长兴生姜的丰收不仅让种植户笑得合不拢嘴,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我家在红寨村,骑车过来10分钟,一天能挣100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正在分拣生姜的村民丁桂梅边说边利落地将姜块装筐。

村民虞希付现在更忙了:“以前想在家找活挣点钱有点难,现在村里种姜种菜的多了,聘请我为姜田管理员,每月工资4500元,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在长兴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像老虞一样选择留在村里打工,以雷家畈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每年用工量至少600人次,每天的工时费在7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

图片19.jpg.jpg

同时,村集体经济也通过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服务等方式实现增收。集体收入的增加,反哺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基层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良性循环。

站在姜田里,乡党委书记金双信心满满:“彭店乡将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姜产业,探索生姜深加工,进一步提升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在生姜富民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