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毛易媛 通讯员 张素华 李菡)57岁的张女士散步时突发心梗,心脏骤停,命悬一线!武汉市第三医院多学科团队火速集结,在“魔肺”(ECMO)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强力护航下,为她筑起一道生命防线。历时一个月,历经惊心动魄的抢救、精细入微的重症监护,患者心脏功能从濒临崩溃到逐步恢复,最终重获“心”生,顺利出院。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医院高效ECPR救治链的强大支撑。
生死一线:突发心梗心跳骤停的极限救援
9月24日晚,张女士散步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至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时,病情已急转直下,她发生了致命的心跳骤停。急诊科团队一边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启动最高级别抢救预案,一支由急诊科、心血管内科、ICU组成的顶尖团队在3分钟之内集结,快度为患者建立了VA-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魔肺”)支持。当暗红色的血液经“魔肺”化为鲜红,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时,监护仪上消失的曲线再次出现了波动——生命线暂时稳住了,第一步跑赢了!
攻坚克难:在“人工心”的支持下直捣病根
ECMO为患者提供了最基础的生命支持,但战斗才刚刚开始,接下来需要攻克此次致病的根源——急性心肌梗死。在“魔肺”的保驾护航下,患者被紧急送入导管室。心血管介入团队在ECMO辅助下,为患者施行了冠脉造影。屏幕上的显影触目惊心:心脏最重要的血管——左前降支主干已完全闭塞,并形成了致命的室壁瘤。心内科团队精准操作,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为濒死的心肌灌注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精细守护:ICU里的“天花板”级守护
血管开通,手术成功,之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则是持久的考验。患者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射血分数(EF值)一度低至17%(正常人>55%),血压如同过山车般极不稳定。ICU团队为他构建了一套“天花板”级的生命支持系统:ECMO替代心肺功能,IABP辅助心脏减负泵血,再配以精准的血管活性药物“组合拳”。
期间,患者出现心率过快、血压不稳定、感染、器官功能损伤等重重险情。医疗团队每时每刻都在调整着ECMO流量、IABP反搏时相和药物剂量,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心脏的“休息”与“工作”。在全体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下,患者的心功能开始出现一丝丝微光。
柳暗花明:恢复自主心跳,走向康复
经过不懈努力,患者心脏功能逐步改善,10月7日率先成功撤离ECMO;随后,在严密的监测下,10月12日IABP也顺利完成使命被撤除。从依赖“人工心脏”到恢复自主心跳,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跨越!
在后续治疗中,患者闯过了感染、营养、康复等一道道关卡。最终,10月17日张女士转入普通病房。10月29日,她出院回家。目前张女士在家休养,一切正常。
重症医学科付守芝主任表示:“此例患者的成功救治,是我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集中体现。”据介绍,武汉市第三医院已建立了从院前急救、院内高级生命支持到重症康复的完整、高效的ECPR救治链。尤其是ECMO与IABP的联合应用,以及对后续心功能衰竭的精细化管理,为这类最危重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内科李东升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如出现突发性、压榨性的胸痛胸闷,并可能放射至肩背部,伴有大汗、恶心等症状时,务必立即停止活动,拨打120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