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网络文明宣传月收官 专家点赞荆楚文明之风暖人心

2025-11-14 10:4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徐芳)“用正能量抢占流量高地,以创新实践涵养网络生态,湖北网络文明宣传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建设新路。”11月11日,以“网聚文明力量,加快建成支点”为主题的2025年湖北网络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圆满收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牛静等专家点赞活动展现出的荆楚文明之风暖人心,是“网络空间治理的湖北样本”。

“一些用户在讨论公共议题时,常以人身攻击代替理性辩论,形成对立化表达与标签化讨论,极端言辞、情绪宣泄和跟风谩骂迅速扩散,导致理性声音被淹没,网络舆论空间被情绪所裹挟。”牛静谈及近年来的网络不文明现象,认为它不仅削弱了网络公共讨论的建设性,也损害了公民交流的文明基础。针对此类现象,2025年湖北网络文明宣传月推出AI动画互动H5《网络文明你决定》,通过还原网民遇到的高频网络情境,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参与感。《漫画组图带你读懂如何助力网络文明》则将2025年湖北网络文明宣传月的宣传推广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画面,搭配简洁有力的文字说明,让文明用网的理念看得见、记得住。牛静点赞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有利于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理性评论的氛围,引导网民形成自我规范意识。

“网络不文明话语的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与社会文化与心理层面相联系的系统工程。只有平台、政府与网民形成共治共识,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理性、包容与文明的公共交流场所。”牛静建议,针对上述现象,应从平台治理、制度建设与公民教育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一是完善平台机制。各类社交媒体应建立文明交流规范,设置评论提示、延迟发布功能,鼓励用户在表达前进行自我反思。对恶意攻击、侮辱性言论实行分级处罚和公开警示,形成清晰可预期的约束机制。同时,优化算法推荐,降低情绪极化内容的传播权重,强化正向互动的可见度。二是健全制度与监管体系。应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明确平台与用户的责任边界,对网络暴力、诽谤、人身攻击等行为依法惩处。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公安、网信、司法及社会组织的联动响应。三是提升公众网络素养。教育部门应将网络文明与媒介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理性表达、尊重差异与自我约束的能力。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用户更倾向于使用非攻击性语言,并能积极劝阻他人不文明行为。社会层面可推广“文明上网”志愿活动和“理性评论”倡议,引导网民形成自我规范意识。

“把屈原的温度传给你”探索屈原文化的创新实践,让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黄冈市博物馆的“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线上微课堂,让博物馆的文物走出展柜、走进公众生活;“金秋随州”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随州秋季文旅资源、民俗风情和丰收景象……2025年湖北网络文明宣传月活动中,各类文化赋能的活动令人印象深刻。人民网特约评论员、资深网络舆情分析师陈大为点赞了这些活动厚植文化土壤、培育数字素养的积极意义。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国风”内容破圈传播,在数字场景中感受文化魅力。当每个账号都成为文明节点,每段代码都承载文化基因,网络空间自会绽放文明之花。

陈大为认为,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唯有以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方能培育清朗有序的网络生态,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要以文明之光照亮网络空间新征程。一是筑牢思想根基,校准价值航标。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价值洼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传播全链条。通过深化“网络中国节”“文化进万家”等品牌活动,让主流价值成为流量密码,正能量始终充盈云端。当前,部分平台算法推荐过度追逐眼球效应,导致低俗内容泛滥。这警示我们,技术迭代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需建立“技术+人工”双审核机制,在效率与价值间寻求平衡。

二是激发主体活力,构建共治格局。 网络文明建设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每位网民都应成为文明使者:转发前多问“是否真实”“有无价值”,遇到谣言主动亮剑,面对戾气理性发声。网络言行须以法律为界、以道德为尺。同时,要完善“吹哨人”制度,鼓励网民通过“一键举报”参与监督,让每双眼睛都成为净化网络的“探照灯”。

三是厚植文化土壤,培育数字素养。 真正的网络文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国风”内容破圈传播,在数字场景中感受文化魅力。更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信息四步分析法”等工具,培养网民“火眼金睛”般的辨别力。当每个账号都成为文明节点,每段代码都承载文化基因,网络空间自会绽放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