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应城市人社局聚焦非工程建设领域用工监管难点,以劳动保障智慧监察信息系统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打通跨部门数据壁垒,创新全流程管控机制,推动用工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实现劳动用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构建“三维闭环”体系,提升智慧监管效能
应城市打破传统监管模式,围绕“用工企业链、劳动关系链、工资支付链”构建覆盖用工全周期的智慧监管闭环。通过企业画像精准化实现分级分类监管,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等多部门数据,建立企业动态档案库,依据历史欠薪发生率、社保缴纳异常次数等核心指标生成信用评分,将用人单位划分为A、B、C三级。目前全市1196家用人单位已建立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电子档案,其中A级521家、B级674家,281家企业及2.1万余名劳动者纳入精准管控范围。
同时推进合同管理数字化,用人单位通过系统上传劳动合同信息,实现全流程线上留痕。系统开发合同条款智能审查工具,自动识别“试用期超限”“薪资条款缺失”等违法内容,累计开展动态监测近千次,从源头防范劳资纠纷。在工资支付方面,通过银企直连接入商业银行工资代发系统,实时监控工资发放准时率、足额支付率等指标,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打通数据互联壁垒,夯实协同治理基础
针对部门间“信息孤岛”问题,应城市建立劳动保障智慧监管平台与社保、医保、税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机制,定期汇聚企业参保缴费、个税申报、涉诉记录等关键信息,将分散数据转化为监管合力。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智能清洗和交叉比对,实时感知企业用工波动,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实现“风险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应城市推行“移动执法+远程监管”模式,执法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开展远程视频巡查、电子文书送达和在线约谈,现场检查频次减少50%以上,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违必究”。建立“劳动保障诚信红名单”制度,对连续3年保持A级的企业授予“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称号并给予政策倾斜,对C级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此外,设立“企业合规诊疗”服务通道,采用“线上问诊+线下会诊”模式,为高风险企业提供个性化指导。这一创新举措推动企业主动自查整改率提升至85%以上,让规范化用工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内生动力。
从“人盯人”到“数治人”,从“被动查”到“主动防”,应城市通过智慧监察推动非工程建设领域用工治理现代化,既守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