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董婷婷)“感谢各位法官连日来的付出,这么多年,我终于拿回了自己的钱!”看到手机弹出的到账通知,老杨长舒一口气,笑着说道。近日,一本历经多次诉讼的账目、一宗拖延六年的纠纷,在湖北省宣恩县人民法院李家河人民法庭的不懈努力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间拉回到2020年,小张与父亲的朋友老杨相识,两人一拍即合,共同投资经营,却没写一张借条、签一份合同。一笔笔钱像揉乱的毛线——有小张应急的借款,有老杨委托代付的货款,还有两人合伙投资的本金与收益。
2022年,合伙项目亏损后,“钱账”乱了,连带着“晚辈”的情分也碎了。老杨催款无果,以民间借贷为由起诉要求小张偿还120余万元。因小张证据不足,一审法院判决认定原、被告之间系民间借贷关系,判令小张向老杨还款120余万元。小张不服,提起上诉并提交了新证据。2023年4月,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驳回了老杨的诉请。同年,老杨提交再审申请,湖北高院裁定驳回其再审申请。
2024年9月,老杨再次以买卖合同纠纷为由,将小张诉至宣恩法院,在诉状中,老杨认可了部分事实,要求小张返还剩余97万元。但根据此次审理情况,法院认为双方并不存在买卖合同关系,驳回了老杨的诉讼请求。2025年8月,老杨再次以不当得利纠纷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小张返还97万元。
李家河法庭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意识到本案案情特殊,账目冗杂,双方矛盾深刻,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故此,承办法官邀请两名资深法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并主动联系双方当事人及代理律师,多方协调,提出通过调解化解矛盾。
刚开始,老杨态度坚决,“官司打了这么多年,成本也花了不少,我绝不退让。”小张同样强硬,“该还的早就还了,法院之前也有结论,没有新证据,我一分也不会多出。”调解一时陷入僵局,法官决定在庭审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庭审中,双方律师激烈辩论,对款项争议极大。法官敏锐地察觉到,低效的争辩与讨论并不能促进案件的解决,关键还是在于账目原本的情况,遂提出重新梳理账目,请双方分别列出往来明细,先确认无争议部分,再聚焦争议款项,当事人及律师均表示同意。休庭后,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开始逐项核对账目,争议焦点逐渐明晰,调解终于步入正轨。
经细致核对与讨论,真正症结浮出水面。原来,双方对部分款项的性质认定存在偏差,导致计算方式不同,加之涉及多名案外人,使得法律关系错综复杂。随着法官抽丝剥茧般的梳理,双方逐渐认识到自身理解的误区,态度也趋于缓和。
法官趁热打铁提出,“既然误会源于认知差异,现在账目已经厘清,何不依此重新计算,今天就把问题彻底解决?”基于双方共同意愿,法庭拟定了调解协议,二人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捺印,案件终于得以圆满解决。
回顾此案,法官感慨道,“很多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常常只是因为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问题不断累积、矛盾日益加深。法院不仅是公正的裁判者,更应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为当事人创造协商机会,才能真正化解矛盾,满足群众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