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暑期,孩子们在市群艺馆展示书法作品

市民在家附近“城市艺站”免费学才艺

市民在市群艺馆上艺术夜校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赵越 鲍新月
当200个“少艺课堂”公益学位在10分钟内被一抢而空,当职场人士下班后纷纷涌入“市民艺术夜校”,当特殊儿童在文化志愿者弹奏的音乐声中绽放笑容——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共同勾勒出襄阳市群众艺术馆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温暖图景。
今年以来,襄阳市群众艺术馆紧紧围绕“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时代要求,以“群星艺课堂”全民艺术普及惠民系列活动为载体,创新构建“1+5+N”服务体系(即1个中心馆、5大惠民举措、N个城市艺站),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年、辐射全城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2025年,市群艺馆已累计开展各类艺术普及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超过3万人次,将“文化惠民”转化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获得感。
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文化服务如何真正“接地气”?如今,襄阳市群众艺术馆已从“我们提供什么,群众接受什么”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转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精准服务模式。
2025年暑期,针对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的“看护难”问题,市群艺馆推出了暑期“少艺课堂”。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开设非遗大鼓、少儿街舞、硬笔书法、口才表达等五门公益课程。200个名额在10分钟内被抢空,既缓解了家长的看护压力,又为孩子们打开了艺术之门。
“我们班有个小女孩,从最初的羞怯到如今能在众人面前自信地演讲,这种转变令人感动。”口才班教师杨帆感慨地说。“以前暑假最愁孩子没人管,现在孩子在这里学习不仅安全,还学到了真本事,回家还会讲大鼓的历史,受益匪浅。”家长邓先生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与此同时,市群艺馆将目光投向了特殊群体。自2025年6月起,市群艺馆文化志愿团队走进儿童福利机构开展了20余场文化志愿帮扶活动,在市儿童福利院开展“艺术+疗愈”融合课程,并通过“双导师制”为孤残儿童、自闭症儿童量身打造音乐、绘画等课程。
原本沉默寡言的小宇(化名),在学会吹奏原创歌曲《最美的笑脸》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音乐的魔力,更是社会关怀给孩子带来的心灵治愈。”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动情地说。
拓展时空,打造“不打烊”的艺术课堂
文化服务不能止步于“工作日白天”。随着服务内容的日益精准,如何突破时间限制,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
2025年9月,襄阳市群艺馆市民艺术夜校正式开放,通过优化夜间设施、强化后勤保障、组建“老带新”师资梯队,开设爵士舞、工笔画、竹笛等课程,迅速成为职场人士“夜间充电”的热门选择。
华灯初上,襄阳市群众艺术馆的灯光依然温暖明亮。市群艺馆四楼舞蹈教室内,爵士舞学员们在动感的音乐中挥洒汗水;五楼绘画教室里,工笔画学员们正凝神运笔,练习勾线和裱画技巧。“白天在职场拼搏,夜晚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金融从业者林薇在工笔画班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节奏。
“夜校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这反映出现代都市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提供场地,更要营造一个让心灵得以安放的温暖空间。”目前,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已惠及市民2000余人次,推动文化服务从“特定群体”向“更广市民”拓展。
共建共享,构建“十五分钟艺术生活圈”
单一场馆的服务辐射能力有限,如何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2025年9月起,襄阳市群艺馆创新布局“城市艺站”项目,构建“十五分钟艺术生活圈”。
一方面,优化场馆服务,通过推行场馆延时开放、干部“一对一”包保、开设“群文大课堂”三项举措,有效破解社会文化团队“活动难、沟通难、提升难”问题。目前,60余支社会文化团队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项百余次,成为群众文艺的核心孵化平台。
另一方面,打破空间壁垒,构建以市馆为中心、城区分馆为支点、10余个“城市艺站”为末梢的立体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同时,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对接优质社会艺术机构,采用“馆方补贴师资、机构提供场地、市民免费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开设艺术体操、美术书法、现代音乐、播音主持等公益课程,实现社会效益与机构发展的双赢。
“从家步行过来不到十分钟,还是免费的专家级老师教学,真是太棒了!”在米颠书院“城市艺站”书法班上,家住附近的王阿姨满意地说。
从服务青少年的“少艺课堂”,到惠及全民的市民艺术夜校;从关爱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活动,到延伸到更广空间的“城市艺站”——襄阳市群众艺术馆以“主动问需”锚定方向,以“精准滴灌”提升效能,以“多元协同”凝聚合力,推动文化资源与服务直抵基层末梢,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群星艺课堂’活动包括寒暑假‘少艺课堂’、市民艺术夜校、‘群文大讲堂’、文化志愿活动、‘城市艺站’便民圈五大内容。”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群星艺课堂”品牌内涵,拓展服务边界,优化资源供给,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襄阳样本”,为古城襄阳注入更鲜活、更温暖的文化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