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根本没人说苦” 他们忍饥挨饿建成孕育蘑菇云的“摇篮”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9 08:39

这是一套迟到了20多年的照片。当它们终于被获准拍摄时,这个曾守护着国家最高机密的基地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半个多世纪前,让中国人挺起腰杆的壮丽蘑菇云升腾于罗布泊。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孕育这朵蘑菇云的“摇篮”正是221基地。

照片里凝固的不仅是一座军工重地的最后影像,更是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奇迹。

1958年7月,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定址在了青海省的一片草原上,代号“221”。

当年20多岁风华正茂的揣金昌,是首批来到草原、参与编制221基地施工组织设计的建设者。

原二二一厂基建处技术员 揣金昌:到1958年的9月23日,就通知我到青海去。有人问我你知道干啥吗?我说不知道,他说筹建一个绝密单位,他说那地方很艰难、困难,在高原,我说啥都不怕,没事。

彼时的221基地,吃饭是头等大事,伙食标准是所谓的“2611”:每月26斤粮,每餐1个馒头、1角钱干菜汤。换算下来,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足1500大卡,仅够平原地区的基础代谢。但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数万名技术工人,和铁道兵、工程兵等组成的建设大军,要在空旷的草原上建造研制核武器的基地。

原二二一厂基建处技术员 揣金昌:那是生活最困难的时期,没有菜,没有油,一个月2钱(10克)油。吃的是青稞面,青稞面还可以,最难吃的是谷子面。

原二二一厂四分厂工人 李聪年:有人饿得都不行了,有的大小伙子在河边上哭,真是没办法,看着真心酸。

原二二一厂一分厂工程师 董俊卿:喝水充饥的话就用酱油膏,放在水里搅拌,一搅拌它有点咸味,人就愿意喝这个水。

原二二一厂职工医院院长 和即忠:普遍营养不良,当时好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两只眼睛肿了,眼皮厚厚的。有的时候还买不到药品,当时我们医院土制了一种药,叫酥糖丸,就是酥油加白糖加青稞,炒熟的青稞面,做成一团团药丸,哪个人浮肿厉害了,就分发一把这样的酥糖丸。

土制的酥糖丸成了二二一人苦涩却治愈的集体记忆。这场饥饿与信仰的对峙中,无数年轻的建设者迎难而上,在金银滩的草原深处,建起了基地的第一批厂房。

原二二一厂职工医院院长 和即忠:就是心里憋着的一股气,像火山一样地爆发出来了,所以在那样高寒的地区,那么艰苦的地区,根本没有哪个人说苦,就是要赶快建设。

原二二一厂基建处技术员 揣金昌:我想我这一生能够参加这么重要的绝密工程,再苦再累都是完全应该的,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