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走播”,走出了啥?

央视新闻 2025-10-27 19:43

这个十月,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开业运营,世界超市6.0版,相当吸睛。

吸引的,不光是全球买家的目光,还有天南海北想找机会的年轻人。互联网上,有不少关于义乌“搞钱”的争论——有高喊“迷茫?去义乌!”的“种草帖”,也有“别盲目跟风”的“避坑指南”。

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到“摊位市场”,再到“棚架市场”“室内市场”“商贸城”“综合体”……如今在义乌做生意,到底什么样?一起跟着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去蹲点——

01

“几百块

就可以验证一个生意的可能性”

如果你去义乌做生意,第一站多半就是国际商贸城。但这有8万多个商铺,网友戏称,“来前很迷茫,来了更迷茫”。要在世界超市里找到商机,没那么容易。

在商贸城长大的“90后”义乌姑娘楼颖男,去年从“大厂”离职后回到老家,办起了一个“游学团”,带着义乌“小白”们逛店探厂,快速入门。在这里,遇到了没做过生意的都市白领、全职妈妈,也有来开眼界的电商达人、找货源的外地店主;他们来自北京、上海、甘肃、河南、云南……

“义乌现在有很多原创设计、原创品牌,娃衣特别火,你也可以DIY……义乌的性价比是让大家来搞钱的,一定要刻在脑门上。”逛店时,义乌的“工厂价”,让大家连连感叹,“这个真便宜,之前买亏了”……楼颖男不停提醒,来这里别把自己当成消费者,要时刻琢磨怎么选品,把货卖出去,“在义乌,几百块就可以验证一个生意的可能性。”

团员若涵边听楼颖男讲解,边把店里的公仔们拍下来,发到事先建好的“线上拼拼团”里分享,逛了没一会儿,就成功出货,“怒赚30元”。更多人还没主意,不停地做笔记,盘算着自己适合卖点啥。

商贸城里,多的是若涵这样的带货达人。其中一种“进阶版”,叫走播。

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个计算器,他们在店铺间穿梭,边走边直播,有网友看好就找老板拿货。更夸张的是,不仅有中文走播,还有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不少店铺里挤满主播,你播你的,我播我的,店铺的招牌上写得简单直接:欢迎网红直播。

楼颖男讲述,这是如今普通人“零帧起手”的一条路,不用囤货、不用搭直播间,没有成本。“之前我们有个团员‘魔女’,就是从走播开始,她播的时候,旁边会有人偷偷围观学习。”

02

一个“狠人”,孤身闯义乌

“魔女”本名史秀根,山西人,和楼颖男同龄,一年前来义乌创业。见到她时,她已经不再走播,有了属于自己的羊毛毡工作室,每天早上6点开始,在工作室开播。

“谁拍的,怎么那么有品,比心”“犹豫就不要强求,再看看”……为留住客户,她的话很密,爬高下低,介绍商品,有“宝子”进入直播间赶紧欢迎,有人下单赶紧夸“有品”,给足情绪价值。几个小时播下来,一刻没停,一口水没喝,“喝水就要上厕所,都是时间。”

史秀根在义乌走播圈里小有名气,不只是因为能说会道,还因为她“是个狠人”。

刚来义乌时,她每天泡在商贸城找商品,有看好的,就在社交平台发笔记。哪个品类的笔记火就走播哪个。

她试过饰品、帽子、围巾、手套……直到羊毛毡,终于爆了。她趁热打铁,白天在商贸城走播,晚上去别人的仓库通宵直播,每天只睡4个小时,“像疯子一样坚持”。

直播的仓库,离租的房子有9公里,为了省钱,她骑电动车往返,风雨无阻。一个大雨天,她被车撞倒,头盔划出了几条印子,瘫在地上浑身发抖……

为什么这么拼?“上有老下有小,我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条路走通。”

原来,到义乌前,史秀根一家在别的城市打拼。她自己开了家绘本馆,去年9月经营不下去了,丈夫做房产中介,行情也不好。两个人还有负债,得找出路。

“看了楼颖男的笔记,说这里货源多、物流方便、供应链全,轻资产创业的机会多,新手也多,没人笑话你,我觉得有机会”。一家人商量,丈夫还有收入,先别辞职,史秀根做先头部队,去拼一把,“盘了盘家底,给自己限期三个月,如果能成,就全家搬到义乌。”

03

“最捷径的路”

刚开始,史秀根的走播没人看。周围人好奇她一顿输出,卖得如何,“趴过来一看,在线人数:0人”。“有人甚至会贴上胶布,遮住在线人数,免得影响心态。”每次播完,她都会回看,有没有词不达意、情绪的吸引力够不够……

她觉得,“宝子们”得靠自己一个个争取。“每个账号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互动时,她会记住大家的生日,留心大家喜欢什么动物、什么颜色,时不时送上惊喜。

这些客人,也成了史秀根创业初期的“精神股东”。一天夜里,她打了个盹儿,一觉醒来,20分钟过去了。一抬头,一个IP在西班牙的客人弹幕不停:“就这还直播呢?要睡回家睡吧!”她瞬间不困了,“妈呀,居然还有人,这么大老远的鞭策我。”

干了三个月,羊毛毡的生意跑通了,可以养家了,丈夫带着一家人来义乌和史秀根汇合,生活重启。现在,他们每天上午直播,下播后,还要花一个下午带晚上,把当天卖出的几十个羊毛毡打包寄出。没想到,货看着不多,要干那么久——挨个挑选,一点点精加工,“处理起来虽然很费时间,但自己看过眼了,客户才能看过眼。最捷径的路,就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在义乌,我们遇到很多像史秀根、楼颖男这样的人。有老板娘为了多谈几家生意,刚学会一点英语,又每天起个大早去学西班牙语;还有老板会去兼职做拉货司机,就为了看看最近什么货好卖。

从最早的“鸡毛换糖”到如今的走播、跨境电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哪怕再难,依然相信双手和努力。

一个个小生意,聚起世界的大市场。

义乌的生意经,你get了吗?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王元

制片人丨庄胜春 汪洁

记者丨庄胜春 李欣蔓

主编导丨汪洁 梁晨

编导丨纪方 王洪春 尚晓煜 张宗尧 孟柯言 王若璐 单楚玉

拍摄丨薛鹏龙 魏如松 李林松

视频丨化军豪 冯译葶 杨振江

视觉丨于江

技术丨夏文

合作丨总台浙江总站

鸣谢丨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