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人们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吃得饱”“吃得好”,而是要“吃得健康”。一碗饭能否吃出“全营养”?一盘菜又如何兼顾新鲜与品质?一片田园又能玩出多少新花样?


走进北京多家超市,新鲜蔬果琳琅满目、色彩纷呈。绿色有机标识和产地溯源码成为不少蔬菜包装上的标配,羽衣甘蓝、西兰苔等特色蔬菜成为新宠。记者发现,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追求正日益提升。

百姓餐桌对“新鲜健康”的新需求,为田间地头的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安徽和县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农户们用上了“气象小喇叭”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大棚内的土壤和光照数据,再配合“在田保鲜”技术,通过调节湿度和温度为蔬菜保鲜,调整上市期。


近年来,瞄准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变化,安徽和县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投入等,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截至目前,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132个。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
全谷物食品研发持续推进 小藜麦打开大市场
绿色、有机农产品热销的同时,全谷物食品正悄然靠近“C位”。在全谷物家族中,藜麦是重要的一员,从沙拉碗里的点缀到主食盘里的“主角”,如今,小小藜麦打开“大市场”。


深秋时节,青海乌兰县1.56万亩藜麦迎来丰收。乌兰县是全国重要的藜麦育种基地,这里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平均海拔近30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藜麦提供了理想生长环境。在这片藜麦良种繁育田里,有1000多种性状不同的藜麦品种,工作人员通过良种选育,筛选出适宜的品种进行推广。



新品种繁育的持续突破,为产业链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保障。这几天,山西静乐的5万亩藜麦悄然成熟。火红、金黄、深紫的藜麦在风中摇曳交织,宛如一幅幅流动的油画。当地2025年全面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预计平均亩产超过300斤。与此同时,当地还根据全谷物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藜麦全产业链年产值将超过5.3亿元。


不仅是藜麦,近年来,燕麦、大麦等全谷物食品研发也持续推进。全谷物是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部分后,保留了种皮、胚乳和胚的完整谷物籽粒。合理增加全谷物膳食,有助于提升人民营养健康水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介绍,精制谷物当中的营养损失达到40%到90%,全谷物相对于精制谷物来讲,尽最大限度保留了天然谷物当中的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从底层的逻辑来讲,就是从节粮节损、营养健康的角度,目标就是要实现每一粒粮食的价值最大化。
从田间走向餐桌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升级
从田间走向餐桌,农产品加工业可以说是连接田野与餐桌的“超级转换器”,这个环节又有什么新变化?


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展示区,冻干粥、马铃薯面条、整鸡提取的蛋白饮品等创新成果琳琅满目。这个展柜上集中展示了各式大豆制品:大豆蛋白饮料、大豆风味盐、新型冻豆腐……不仅在科研院所,在广袤的沃野上,精深加工技术的迭代升级也不断丰富着市场供给。


黑龙江五大连池是我国大豆优势产区,这里的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大豆蛋白含量约38%,脂肪含量20%以上,是食品加工的黄金比例。依托资源优势,这里集聚了20家大豆加工企业。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新型食品不断涌现。百姓餐桌上的供给越来越多样、品类越来越丰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范蓓介绍,食物的多元化,比如现在摄入的食物蛋白方面,未来可能会来源于植物蛋白,比如大豆蛋白、昆虫蛋白、微生物蛋白。在科学研究角度来讲,会更多从不同的食物来源去寻找一些可以供给消费者健康需求的这些食材和原料。
乡村变身“游乐场” 田园风光叠加潮流玩法
解锁农业“新吃法”,还可以关注“新玩法”。眼下,各地的田野乡村正变身天然“游乐场”,农文旅融合新趋势将传统的农事活动变为有趣的体验,田园风光叠加潮流玩法。

这两天,在浙江绍兴新昌县会墅岭村的房前屋后,金黄柿饼铺满晒场,构成一幅深秋限定版“晒秋”画卷。村庄中有2000多株柿树,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品鉴柿饮。2025年10月份以来,当地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超50万元。

在江苏南通,村民们依托当地800亩荷塘种植的鲜藕发展起了民宿产业,春赏荷、秋尝藕成了当地的独特体验。鲜藕被做成了韭菜藕丝、糯米藕、炸藕饼等时鲜美食,端上餐桌。在万亩农田边,三五成群的市民围着古朴的灶台,亲手烹饪从田间采摘的新鲜食材,体会难得的田园诗意。

位于浙江安吉蔓塘里自然村的“戏楼咖啡”,巧妙融合老宅的历史韵味与现代咖啡文化,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游客可以体验古法采茶、手工炒茶等特色茶文化体验项目。

“吃、赏、玩”同频共振,各地农旅融合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出新赛道,向品牌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走出产业“微笑曲线”。

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建设24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2195个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