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民生工程,三年仅两次“顺道”调研,停留片刻只为拍照“打卡”……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一起典型案例,揭露了“打卡式调研”的荒诞面目。当调研变成一场秀,我们丢掉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是人民群众的信任。这种“脚尖上的形式主义”,既背离了我们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深层折射出少部分干部政绩观的偏差与宗旨意识的淡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正的民情民意,从来都蕴藏在基层的烟火日常之中。然而,“打卡式调研”却将调研对象视为配合演出的“道具”,那些精心设计的路线与被安排的对话,无不体现着权力的单方面表达。这样的调研,不是听民声,而是演剧情。反观河南鹿邑县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他主动到村民家“蹭饭”,饭桌上听到了汇报里听不到的真话。当干部真正端起群众的饭碗,干群之间的隔阂才得以消融。反观那些来去匆匆的“半小时调研”,连与群众真诚交流的时间都不愿付出,又何谈倾听心声?调研的温度,正体现在这种对群众主体地位的由衷尊重上,它要求干部不仅是“身入”,更要“心至”,在情感共鸣中感知有血有肉的民意,而非将活生生的人简化为报表上的冰冷数字。
光有温度还不够,没有深度,“打卡秀”照样能换一身马甲重新登场。调研的深度,要求我们必须穿越表象的迷雾,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细致剖析。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正是典范,他不仅考察市集,更追问“豆腐多少钱一块”“为何旧灯盏更畅销”,从这些具体而微的市场细节中,精准把握了当时中国城乡经济的复杂结构与深层矛盾。反观“打卡式调研”,连“看到”都沦为形式,遑论“看透”。而即便是一些看似规范的调研,也常陷入过度依赖数据和问卷的陷阱,缺失了与调研对象深度对话、对现象追根溯源的耐心。这种深度的缺失,使得许多调研报告最终成为罗列现象的问题汇编,而非能够指引行动的“施工图”。要根治“打卡秀”,就必须重拾“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让每一次调研都致力于揭示问题根源,从而真正赋能于决策与实践。
调研的最终归宿在于成果转化,而“打卡式调研”恰恰在此处形成致命断裂。真正的调研闭环,始于“身入心至”的田野感知,成于“解剖麻雀”的深度分析,终于“对症下药”的精准施策与跟踪问效的持久发力。它要求干部不仅带回一线资料,更要牵头制定解决方案,推动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将饭桌上的牢怨转化为改造老旧小区的蓝图,将田野里的叹息兑现为产业帮扶的政策。更为关键的是,必须建立有效的督查反馈机制,对落实成效进行常态化“回头看”,确保群众的“问题清单”真正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唯有形成“发现真问题—剖析真原因—推动真解决—检验真效果”的完整回路,调研才不致沦为一场“始于打卡、终于报告”的自我循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工作、惠及民生的强大引擎。
调研之风,关乎事业兴衰,紧系人心向背。调研不应是装饰政绩的“秀场”,而应是纾解民困、启迪智慧的源泉。当每一位干部都能摒弃“打卡”心态,以“脚下沾泥”的躬行感知冷暖,以“刨根问底”的执着追寻真相,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调研方能回归其本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血肉相连的干群互动中,重拾那份弥足珍贵的信任,共同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陈银冰(武汉市汉阳区“阳关道”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