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莉霖 通讯员 宋杰
依据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储粮害虫发生分布规律等因素,我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为7个区。湖北地处“中温高湿储粮区”的第五区,中晚稻收获期常遇上高湿低温天气,“中晚稻水分含量高”一直是我省守粮人的心结。
湖北秋粮产量占全年约八成,事关粮食安全大局。今年9月以来,连续阴雨天气对秋粮收获造成不利影响。田间“抢收”热火朝天,同时,一群守粮人也在奋力护航秋粮归仓。
为输粮机加装遮雨棚
让收购“跑”得更快
“下雨天,别人不能收,我们可以收。”10月22日,湖北农发集团旗下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储备粮集团”)汉川库的负责人张强自信满满地说。早些年,卸粮区没有遮雨棚,雨天无法正常收粮。2024年,汉川库建起集中清理中心,风雨无阻保收粮。售粮农户卸粮时,粮食即时进入清理筛,除去杂质后,被临时存在净谷仓。农户卸完粮就可以直接离开。
净谷仓装满了,遇雨不便转运到储备粮仓怎么办?
汉川库的“粮匠”们群策群力,在输粮的皮带机上,加装了一个临时遮雨棚,相当于给输粮机打了一把伞。即使在雨天,也能将粮食送入储备粮仓;净谷仓被及时腾空,售粮农户可以源源不断地再卸新粮。张强笑着说:“这个小改进,大家都能想到,但是我们做到了。”
“除了汉川外,还有黄冈、咸宁、孝感、荆州、襄阳、随州等地。”据介绍,省储备粮集团的10个子公司中,已有7家建起集中清理中心,不仅加快卸粮速度,也大幅减少卸粮时的灰尘和噪音。
未雨绸缪,才能得心应手。汉川库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为粮食收购开辟“快车道”。
“稻谷成熟之前半个月,我们就会到田间地头观察长势、预测品质。”在收购启动前,工作人员主动走访辖区的烘干企业、种植合作社和粮食经纪人,提前锁定优质粮源。
秋收开镰,在质检环节创新推出“上门质检”与“客户送样质检”双重选择,让农户在售粮前就对自家粮食的质量心中有底。
收购高峰期间,库区的电子大屏实时滚动着收购政策、价格标准和排队叫号等信息,所有流程公开透明,农户现场排队等候时间也缩短了。
“从扦样到出结果,只要12分钟。”张强介绍,汉川库将在2026年引进“扦检一体化”设备,替代原来人工检测需三四十分钟的流程。作为今年首批试点,咸宁、荆门等子公司已用上该设备,不仅大幅节省售粮农户等候时间,还能避免“人情粮”问题。
自8月20日陆续开秤以来,省储备粮集团对国标三等及以上粮食的收购价格为每斤1.30元至1.32元。截至10月23日,省级储备的中晚稻收购进度已完成近七成。
12道工序为粮仓套保鲜袋
让每粒粮都“住”得舒心
10月23日,看着金色的稻谷被装入5号粮仓,省储备粮集团黄冈库的负责人李冬季十分欣喜。这个有着5000吨仓容的大仓房,在今年9月初,还只是一个正在“精装修”的大工地。
为了让粮食“吸”氮气、吹空调,住进“好房子”,经过持续三年的升级改造,湖北省2024年已实现地方储备粮准低温存储全覆盖,全省储备粮都住进了“空调房”。2025年,省储备粮集团开始进一步提档升级,重点推进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让害虫缺氧窒息、霉菌无法繁殖。
“用高压水枪冲洗,要达到无尘标准,才能刷涂料。”“能防水不一定能防空气,这涂料可比家用防水的厉害多了。”守着仓房改造区1个多月,李冬季对12道工序如数家珍。为了增加气密性,粮仓的地面、内壁四面墙和仓顶都刷上了白色气密涂料,并覆盖了一层塑料膜。“相当于给仓房内加了一个保鲜袋。”
“仓房气密性改造逐步进行,待储存期满的粮食轮出销往市场后,每腾空一个仓房,我们就跟进改造一个。”黄冈库总共18个仓,氮气管道今年底将覆盖库区,未来新“入住”的粮食都能享受氮气锁鲜的待遇。
确保每一批入库稻谷的质量良好,是安全储粮的关键前提。想要“入住”储备粮库,至少需通过4轮检测。农户售粮时,入库检测合格才能卸粮。粮库收购量每满500吨,要抽取综合样,跟踪检测。当一个仓房装满时,按2000吨为一个检测单位,还要进行满仓检测。最后,再请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专家来验收检测。
“跟踪检测的结果取平均值,与满仓检测的数值对比。误差超过规定范围,这一整仓都不能作为储备粮。”这样的“万一”,省储备粮集团汉川库的徐先有自1996年参加粮食工作以来,从来没遇到过。但是,每个环节的严格检测都不是“多此一举”。在同一屋檐下,左邻右舍整体素质高,每一粒粮才能“住”得高枕无忧。
“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省储备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从宇介绍,公司于2014年制定“收好粮,储好粮,销好粮”的管理理念。截至目前,已经梳理出42项绿色储粮集成应用技术。2025年,公司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力度,持续推广氮气气调、辐射制冷、大数据和AI等技术在粮食储藏方面的研究应用。同时,公司将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合作,打造第五储粮生态区绿色储粮集成技术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