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林琳)眼下正值秋季体检旺季,各大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迎来接诊高峰。不少市民刚拿到体检报告,就被页面上醒目的“↑”“↓”符号和红色标记揪紧了心:“这些红字是不是意味着得大病了?”“指标超了这么多,会不会有危险?”伴随这些疑问,焦虑情绪往往油然而生。对此,专家明确提醒,体检报告中的“标红”内容,更多是“健康提醒”或“调查线索”,而非最终的“疾病判决书”,无需过度恐慌,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据了解,看到报告里的红字,第一反应是保持冷静。多数人对体检指标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标红即患病”,实则不然。体检指标异常可大致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截然不同。
第一类是一过性或生理性异常,可理解为身体的“小情绪”。比如体检前一天熬夜、饮酒、剧烈运动,或女性处于生理期,都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轻微波动、血常规中某些数值异常。很多指标会受短期因素影响,轻微偏离正常值无需过度恐慌。
第二类是需要警惕和管理的异常,属于持续的“健康警报”。这类指标持续异常,是慢性病或健康风险的明确信号,必须认真对待。发现此类问题后,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并定期复查监测指标变化。
第三类是必须立即行动的异常,属于明确的“行动指令”。当指标严重偏离正常值,或报告提示有明确的占位性病变时,需要刻不容缓地处理,拖延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解读体检报告时,不能孤立看待某一项“红标”指标。同样的指标异常,对不同人群的意义差异很大。比如,一个长期吸烟的人和一个年轻不吸烟者的同样发现肺部小结节,随访策略和警惕程度是不同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都是解读报告的重要背景信息,必须结合整体情况综合判断。”
拿到标红的报告后,不要自行上网搜索相关症状,应携带完整报告前往对应的专科门诊咨询,遵医嘱进行专科检查与随访,将报告视为“健康管理起点”。体检的目的不是“找病”,而是“防病”,通过指标异常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干预调整,才能真正发挥体检的健康守护作用。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体检科主治医师 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