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楚榕 李炎
清晨7时,堵河房县姚坪段水汽氤氲,61岁的护水员杜大学臂戴红袖章,肩扛竹竿,沿河岸进行例行巡查。“最近雨水多,得看看有没有垃圾被冲进河道。”老人弯下腰,手法娴熟地用竹竿将水面的树枝捞起。
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宛若一条绿色飘带,串起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房县姚坪乡以创新治理破题,用“党建引领、全民参与、产业赋能”这把治理金钥匙,将该河段打造为全市首批“文明河流”。
三官五治
激活护水“神经末梢”
“每周至少巡河一次,汛期更要天天盯着,这是河长的应尽之责。”清晨,姚坪乡庆口村党支部书记肖本清身着红马甲,手持竹竿拨开堵河岸边的杂草,裤脚早已被晨露打湿。
作为一名基层河长,巡河是肖本清的工作日常。他常常走进堵河沿岸村民家中,宣讲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组织村里的学生参与守水护水,为绿水青山注入青春活力。
“如今河面已很难见到垃圾漂浮,水清得能看见石缝间游动的小鱼。”姚坪乡屈家坡村村民老张一边说着,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一本护水积分卡。今年以来,他已参与7次河道清理,用积分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了一桶油和一袋米。
这一成功实践,源于姚坪乡创新的“三官五治”治理机制。“三官”即乡官、村官、警官联合巡村;“五治”指的是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育、智治支撑。在这一机制推动下,该乡组建了16支“党支部+党员护水队+党员示范岗+志愿者”队伍,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半年遍巡、月例巡、特巡”相结合的全覆盖巡查,目前已累计走访农户4198户,召开300场户院会。
该乡依托“雪亮工程”智能监控与“户积分、村兑换、乡奖励”机制,300余户堵河沿岸居民积极参与河道垃圾清理,累计清除垃圾20余吨。(下转2版)
清澈如碧的堵河姚坪段,串起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资料图片)(上接1版)
五方联动
滋养文明“肌理血脉”
“过去驾渔船捕鱼,如今开保洁船护水。”杜大学擦拭着巡逻船的转向舵,话语中满是感慨。2018年禁渔退捕政策实施后,这位有着30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转身成为堵河庆口段护水员,负责清理河道垃圾。
这得益于姚坪乡实施的“五方联动”共治体系。政府主导完成禁渔退捕,清除网箱898个、拆解渔船273艘,推动300余名渔民转型为护水员、生态产业工人。企业负责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营,乡贤理事会、志愿者与“法律明白人”三支社会力量也深度参与治理。
化口村的鹿鸣广场,正是共治成果的见证。昔日的杂草滩,如今被村民自发栽植的2000余棵垂柳、樱花装点得郁郁葱葱,新建的骑行道与游步道串联起河岸美景。“以前河边垃圾成堆,如今晨练时都能闻到草木清香。”村民王大妈的话语中透着喜悦。
“法律明白人”每月在村里举办法治讲座,已连续开展20余场。化口村去年成功创成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在村民吵架的少了,商量怎么护河的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万煜峰笑着说。
同时,姚坪乡构建起水质监测、污染源管控、生态修复、应急处置与考核问责长效机制。以改变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为核心,全面开展16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建垃圾分类设施126处,实施“退耕还林+库岸绿化”,垃圾分类、绿色生活等文明习惯日渐成风。
产业融合
畅通振兴“经济动脉”
走进姚坪乡平沟村,一垄垄生态茶园依山铺展,直漫山脊。昔日的荒坡秃岭,如今被万亩生态茶园覆盖。“从前靠水吃饭,现在守着这片茶山,饭碗端得稳稳的!”茶场负责人陈友生笑容满面地说。
姚坪乡坚持以“产业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治理美”为目标,持续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生态有机茶2.2万亩,培育市场主体23家,每年茶相关产业实现综合收入超1100万元,带动2000多户、8000余人稳定增收。
当地还精心打造“AAA级樱花岛+化口观音沟茶园”茶旅融合线路,村民在参与茶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保护意识与文明素养同步提升。
产业兴旺不仅吸引人才回流、带动村民致富,也滋养了文明乡风。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2020年,姚坪乡获评“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屈家坡村、平沟村等5个村跻身市级文明村行列,涌现出“荆楚楷模”袁格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伍昌云等先进典型。
夕阳西下,堵河静静流淌,水面倒映着晚霞与青山,犹如一条铺展的锦绣。如今的堵河姚坪段,不仅是一河清波,更是一条流淌着文明、寄托着希望的幸福河。这条滋养两岸的母亲河,正以文明为墨,书写人水和谐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