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深扎基层沃土 书写青春担当

荆楚网 2025-10-20 20:29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不仅是对基层工作的生动描摹,更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引。基层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蕴藏着滋养初心的养分、磨砺才干的力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深入基层”置于重要位置,其深刻内涵在于,脱离群众的办公室难寻破题之策,扎根一线的实践中才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唯有将根系深扎群众之中,才能汲取成长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从“身入”到“心至”,方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现实中,部分干部虽持续投入工作,却仍与群众存在“无形隔阂”。群众有解渴之需,却递上饱腹之食;群众盼倾听交流,却陷入单向宣讲。这种距离的根源,在于“身在基层、心未扎根”,未能精准捕捉群众的期盼与诉求。打破隔阂,关键要变“走访”为“走心”。年轻干部需以谦逊态度拜群众为师,走访不应是完成“打卡任务”,而要带着诚心深入街巷院落。既要关注展示的“样板”,更要走进隐蔽的“角落”;既要记录民生数据,更要读懂群众的神情与心声。从街坊邻里的日常闲谈中发现社区治理的疏漏,在家长里短的交流中找准政策落地的梗阻。当干部对辖区群众的“急难愁盼” 了如指掌,对特殊家庭的情况如数家珍,才算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这种“一线工作法”的核心,就是让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孕育、情感在一线交融。

把“痛点”变“亮点”,方能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基层是充满机遇的“富矿”,既有鲜活的实践经验,也有亟待破解的棘手难题。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瓶颈,到社区治理里的邻里矛盾,这些看似难啃的“硬骨头”,实则是年轻干部成长的“磨刀石”。真正的成长,始于直面矛盾、勇于破局。面对复杂问题,是回避绕道还是迎难而上,考验着干部的担当,也决定着能力的提升。年轻干部当有敢闯敢试的锐气,主动到任务艰巨、情况复杂的岗位“墩苗”历练。在处理信访积案中学会沟通协调,在推动项目落地中掌握统筹方法,在应对突发情况中增强应变能力。过程中或许会遭遇挫折、产生焦虑,但正是在一次次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干部才能读懂群众语言、掌握工作技巧、锤炼过硬本领。将一个个“痛点”转化为工作的“亮点”,便是青春成长最坚实的足迹。

让“口碑”代“奖杯”,方能彰显工作的真正价值。工作成效如何,群众的感受最真切,百姓的口碑最有力。衡量工作的标尺,不应是报告中的华丽辞藻,而应是群众脸上的真切笑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要聚焦“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这要求年轻干部摒弃形式主义,争当求真务实的“实干家”。走访记录再详尽、民情日记再丰富,若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便失去了意义。年轻干部要聚焦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能即时解决的绝不拖延,需多方协调的积极推进,用自身的“辛苦指数” 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当帮扶的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当调解的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当推动的政策让社区面貌焕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便是对干部工作最高的褒奖,这份“口碑”远比任何奖杯更珍贵,更能彰显青春的价值。

基层沃土育人才,一线实践出真知。基层既是年轻干部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年轻干部当主动褪去“客套”,带着真心走进田间地头、扎根群众身边。在乡村振兴一线探索富民良策,在社区治理现场化解民生难题,在急难险重关头展现担当作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耳朵倾听民声,用双手解决民忧,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中厚植为民情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青春答卷,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中绚丽绽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前川街道办)

责编: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