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郑鉴峰 王晶)金秋十月,黄梅县分路镇镇南村的蟹塘里一派繁忙:工人们划着小船穿梭水面,拉起地笼,一只只青壳白肚的大闸蟹挥舞双钳,鲜活十足。
“国庆七天,每天零售收入就有3.6万元,门槛都快被顾客踏破了!”看着满塘丰收的景象,黄梅县余鲜记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余昌明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他的80亩蟹塘迎来首个丰收季,凭借“小规模、精饲养、高品质”的“小精高”模式,不仅打响了“余蟹记”品牌,更带动了本地群众就业增收。
余昌明是土生土长的分路人,过去当地没有成规模的大闸蟹养殖,消费者想吃新鲜蟹只能从外地购买。“为啥不自己养?让家乡人也能吃上本地好蟹!”2023年,带着这份想法,他投入160万元,在镇南村建起80亩大闸蟹精养塘,成为分路镇首个规模化大闸蟹养殖基地。
“一开始没经验,光调研就跑了江苏、安徽好几个蟹乡。”余昌明说,为了养好蟹,他放弃“大塘粗养”的传统模式,选择“小精高”路线——每个蟹塘面积控制在10-15亩,方便精细化管理;从蟹苗选育到日常投喂,都严格遵循科学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培育,今年国庆期间,首批大闸蟹正式上市,中小规格的母蟹因膏黄饱满,一亮相就成了“香饽饽”。
“螃蟹好不好,全看饲养巧不巧。”余昌明指着塘边的饵料池介绍,他的“秘诀”在于“精养”二字。
每天清晨,工人都会将玉米、豆粕、麦麸、黄豆粉按比例混合,经过24至48小时发酵后,再搭配冰鲜鱼定点定量投喂,“发酵料螃蟹吃得更容易消化,还能减少水体污染;冰鲜鱼则保证螃蟹的蛋白质摄入,这样养出的蟹肉质更紧实。”除了自制饵料,余昌明还在塘里“种”生态——每年4月清明节前后和7、8月份,都会往每个蟹塘投入大量螺蛳。
“螺蛳既是螃蟹的天然饵料,还能净化水质,让水体保持生态平衡。”他笑着说,现在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螃蟹蜕壳顺利,成活率比预期高了15%。如今,基地产出的大闸蟹个个青壳白底、膏满黄多,这样养出的蟹,公蟹最重能到八两,母蟹可达五两!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分路的螃蟹,今年,余昌明注册了“余蟹记”品牌,从包装到销售全方位升级:线下优化礼盒包装,对接县城及周边城市的商超、餐饮店,让本地消费者随时能买到新鲜螃蟹;线上则赶起“直播热”,邀请抖音网红到蟹塘现场直播捕蟹、蒸蟹,还开通线上渠道接受顾客下单。
“现在每天能卖300斤左右,11月大批量上市后,预计一天能出2000斤。”余昌明说,线上订单已占总销量的30%,“余蟹记”正通过云端走向全国。
蟹塘的丰收,也给附近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70岁的余序平是基地的工人,每天负责投喂、巡塘,“一个月能挣4000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补贴家用刚好!”目前,基地已经有5名村民稳定就业,在忙的时候还会临时增加雇工,实现了基地盈利与村民致富的双赢,
“未来计划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要教周边村民养蟹,让‘分路螃蟹’成为家乡的特色名片!”站在蟹塘边,余昌明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如今,分路镇的蟹塘不仅产出了肥美的大闸蟹,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