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阿丽娜 是什么遮住了巨星的光芒?

北京青年报 2025-10-17 09:58

今年中秋节,《“阿丽娜和她的朋友们”国际芭蕾明星荟萃》在国家大剧院上演。9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芭蕾明星为观众带来11个节目,从流传百年的经典到新作的世界首演,如同中国人对古今共此明月发出的咏叹,芭蕾艺术在这一晚便化作这一轮明月,如梦似幻,承载着穿越时光的求索与追寻。

成也柔情败也柔情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前首席阿丽娜·科约卡鲁是本台演出的灵魂人物。她在全世界舞迷众多,同时也是很多编舞家宠爱的灵感缪斯。两年前“阿丽娜和她的朋友们”系列曾经造访北京,虽然由于制作、剧场和幕后保障等种种原因,票房并不理想,但舞蹈爱好者依然能从那场演出中收获艺术家们带来的美感享受与心灵冲击。

此次因为阿丽娜的邀请,让我们终于在家门口见到了国际巨星马修·加尼奥。他今年3月刚刚在巴黎歌剧院举行告别演出,结束了在舞团20余年的明星演员历程,这次演出是他在中国内地的舞台首秀。刚刚退役的他状态正好,这次带来的两个节目也都是很吃功夫的作品。他和阿丽娜都证明了时间的磨洗在一位舞者身上的催化作用,正如他们带来的巴兰钦交响芭蕾经典《珠宝》中的《钻石》双人舞,纯净透彻,闪耀着岁月赐予的光芒。

然而,再好的钻石也需要光线与角度的恰到好处,才能折射出最璀璨的火彩。这段俄派芭蕾的赞美诗,似乎并不是这两位英国与法国流派出身演员的最佳选择,事实上也并不是两人各自的常演剧目,这样的安排多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舞台呈现也确实略有遗憾,他们两人都太温暖柔软了,感情又太过丰沛,表演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眼神、表情的交流。这原本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长处,可用在这里反而失去了《钻石》的清冷坚硬之感,哪怕选择同剧中的《绿宝石》片段,都能更好地承载他们的风格。

而两人演绎的另一个作品——《茶花女》的“黑色双人舞”,又显得情感交流不够致密。对于这部在阿丽娜绝对舒适区的拿手戏、也是非常适合马修的作品,虽然两人排练得已经很好了,演出也没什么失误,却仍然因为彼此的熟悉度尚有不足,没有发生一眼万年的化学反应。有阿丽娜与另一位明星演员弗雷德李曼·沃格合作的珠玉在前,这次二人没能舞到融进彼此的身体里,而只是融进了各自的人物里。

当然,以临终告别为情节的“黑色双人舞”,本来也没有表达爱情甜蜜正酣的“白色双人舞”讨喜。另外,两个节目都没有给马修留出变奏独舞的展示空间,对大明星的内地首秀来说多少有些遗憾。

剧目适配多么重要

阿丽娜的独舞《贰》同样也不是太适合她的作品。包括希薇·纪莲在内的多位明星,都曾诠释过这个带有武术风格的现代舞。多年前同样在这个舞台上,许芳宜和谭元元跳过这部作品的双人版本,名为《2x2》。阿丽娜身形娇小,又不以速度与力量见长,相比之下就显得表现平平。她的柔软成就了她,但遇到不适合的剧目便会成为劣势。

剧目选择的重要性,在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首席奥西尔·古尼奥身上也同样凸显出来。有了这两年频频亮相北京舞台积累的观众基础,此次演出他也是备受期待。热烈奔放的《海盗》双人舞充分展现出他如火般的台风与肢体爆发力,看得人热血沸腾。而另一部“黑天鹅双人舞”的舞蹈风格却仿佛成了对他的束缚,既不能发挥特长又跳不出角色气质,加之舞伴差强人意的表现,让作品失色不少。

汉堡芭蕾舞团前首席菅井圆加的表现则是剧目选择与演员表现力正面叠加的范例,展现了当今日本芭蕾训练体系出身的演员的特色与实力。她具备超强的身体控制力与优秀的乐感,用稳健的台风与优秀的技术能力,将芭蕾延伸的美感融入对旋律与节奏的深刻理解之中。《海盗》双人舞中又稳又炫的跳跃与旋转,世界首演的《咖啡·因》中属于新生代的年轻活力和轻松表达,都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元气满满、可爱又努力的芭蕾精灵。

“芭蕾双簧”妙趣横生

全场收获笑声最多的要属阿丽娜生活中的伴侣、同为老牌芭蕾明星的约翰·科博格。此次没有安排他与阿丽娜同台演出双人舞,但是由其表演的独舞作品《ABC》,在本台演出中最为别具一格。

作品创造了一种如同游戏般的舞台规则,背景音按照字母顺序说出各种芭蕾术语、人名和剧名,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词语;演员根据指令快速摆出相应的动作或随之舞动,仿佛上演了一段“芭蕾双簧”。观众如若深谙芭蕾专业的门道,则更能从中得到乐趣。

这是一部专为约翰·科博格而作的作品,也有不少演员演出过,但作品中那份幽默与不羁、如小男孩般的调皮搞笑,还是约翰本人最能诠释出微妙之处。当他无厘头的摇头晃脑,或者做出一连串大跳与腿部打击动作,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年逾五旬的芭蕾演员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素质,让人在笑声中又生出一份感慨。

芭蕾艺术这颗“钻石”是精密又开放的载体,它总会留给演员一个最适合的切面,在舞台上折射出光芒万丈。

文/怅怅 摄影/王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