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华海2号”丰收在望 新质生产力驱动渔业革新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10-17 13:59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通讯员  程辉  李胜华  张从义

渔网收起,一尾尾身形饱满、鳞片鲜亮的武昌鱼在池塘中翻腾跳跃,溅起的水花映照着渔场工人们期盼的目光。10月14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石义付带领团队,与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一同,赴孝南区仙女湖示范基地,对大宗鱼类新品种团头鲂“华海2号”养殖试验进行打样抽查。这一试验不仅是渔业技术的新突破,更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试验成果超出预期

在示范基地的试验池塘边,专家团队对团头鲂“华海2号”的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测量。数据显示,两个试验池塘中的团头鲂“华海2号”平均规格分别达到350.4克和257.7克。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年养成商品鱼池塘中的最大个体已达452克,最小个体也有294克,这表明按照当前生长态势,有望顺利实现团头鲂“华海2号”当年苗养成商品鱼的试验目标,为该品种的高效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团头鲂“华海2号”是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和湖北省团头鲂原种场联合培育的新品种,其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比未经选育群体快22.9%以上,成活率提高20.5%以上。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内涵,为传统渔业注入了高效、绿色的新动能。

精准养殖,技术支撑产业革新

此次试验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在孝感地区部署的团头鲂新品种培育及养殖新模式示范的重要环节。专家团队针对仙女湖水域特点,制定了“两年期大规格商品鱼养殖”与“当年夏花速成”双轨试验方案,实现了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养殖周期的创新模式。

水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石义付、淡水水产养殖模式构建专家张从义等组成的“驻场服务组”,为苗种培育至成鱼上市全程提供池塘生态构建、饲料精准投喂、疫病动态监测等服务,确保养殖过程绿色安全。这种全程精准管控的养殖模式,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政策引领,产业赋能渔民增收

武昌鱼作为湖北省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一直备受市场青睐。近日,湖北省委农办印发《省委农办关于振兴“武昌鱼”品牌的实施意见》鄂农组办发〔2025〕7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团头鲂作为唯一品种,唱响“武昌鱼”区域公用品牌。此次团头鲂“华海2号”在孝南试验的成功,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了更优质的鱼种选择,预计通过科学养殖一亩可增收20%左右。

湖北作为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计划确保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00万亩,淡水产品产量达560万吨,并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省渔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赋能。

创新驱动,渔业未来可期

湖北省近期出台的八大硬举措,围绕品牌打造、养殖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全面推动武昌鱼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湖北省还将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科研机构共建武昌鱼产业研究院,推动新品种选育和加工技术研发,着力培育无肌间刺武昌鱼,提升产品竞争力。

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高泽霞指出,团头鲂“华海2号”在体型、生长速度、抗病性等指标上较前代提升显著。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将以仙女湖为枢纽站,整合种质资源、疫病防控、模式设计三大体系资源,建立大宗淡水鱼健康养殖标准化技术包,为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在仙女湖示范基地,活蹦乱跳的团头鲂“华海2号”被小心翼翼地放回水中。这些鱼儿不仅承载着渔民们丰收的希望,更象征着新质生产力在传统渔业中焕发的勃勃生机。仙女湖养殖场负责人沈双胜表示,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渔业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