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建立立体化议事网络,2580个议事平台参与基层治理

荆楚网 2025-10-17 10:0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南继维 桂贤文)夜幕初垂,蕲春县刘河镇张铺村的“红星之家”灯火通明,一场围绕“亲民化改造如何更合民意”的村民议事会正在进行。“以前村里事都是干部定,现在我们也能说上话,感觉自己是主人了!”村民王大叔感慨道。

这样的议事场景,在张铺村已举办了4场,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建议,确保即将实施的改造项目真正建成群众“想去、愿去”的幸福乐园。这正是蕲春县创新搭建基层群众议事平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生动缩影。

搭台拓路,民意触手可及

为畅通民意表达“最后一公里”,蕲春县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县、线上线下协同的立体化议事网络。在全县395个村(社区),依据“居住相邻、规模适中、利益相连、便于参与”原则,高标准建成了2580个议事平台,实现了基层单元全覆盖。

线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规则、有结果、有记录”的“五有”标准,党群服务中心、村组“红星之家”、村民议事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固定场所成为议事主阵地。同时,议事不拘形式,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广场凉亭皆是“议事厅”,“院落话事”、“田间议事”让协商融入日常。

线上,数字赋能拓展渠道,“数字乡村”平台、12345热线、书记县长信箱、各类社群及“智慧艾都”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实现了从议题发布、意见征集到在线协商、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据统计,自2025年以来,全县累计收集社情民意5132项,推动沟通方式由“群众往上跑”向“干部往下走”转变,纠纷化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迈进。

聚焦难题,议出实效温暖

平台建好,关键在用好。蕲春县推行“六步协商”议事程序——收集确定议题、制定方案、商前调研、协商议事、责任清单、跟踪反馈,明确“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确保议事规范高效。结合网格化管理,创新推出“议事墙、微心愿”等为民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在社区,聚焦飞线充电、物业管理、车辆停放等“关键小事”;在农村,围绕基础设施、环境卫生、邻里矛盾等切身问题,充分发挥塆组会作用,小事及时议,难事合力解。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头,群众响应,各方参与”,整合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乡贤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建起一支3214人的专业化议事服务队伍,负责跟踪落实议事成果。

2025年以来,已办结议事决议5012项,内容涵盖道路硬化、路灯安装、饮水工程等民生实事,切实将议事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

健全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为确保议事不流于形式、成果落地生根,蕲春县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推行“分级化”办结机制,针对“一老一小”、脱贫户、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关切,以及各类急难愁盼问题、矛盾纠纷、产业需求,分类纳入服务清单,按照“分类办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整体配合”原则,实行村级代办、乡级处理、县级落实的层级处置。仅乡级层面就已帮助解决村(社区)提请的群众诉求426条。

同时,建立健全议题从收集推送到分析研判、分类处置、办理反馈的全链条协商议事机制。创新出台《蕲春县推广运用“村规民约”+“艾积分”积分管理工作指引》,将参与议事、清洁家园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自2025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基层议事活动4326场。在清洁家园行动中,社会力量捐资捐物、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高达400余万元,充分彰显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在蕲春大地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