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任丽琼 谈宇锋)9月30日上午,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学习研讨会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延安精神大讲堂会议室召开。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领导、专家及书画名家,多所大学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理事会、校领导和老领导,以及该校党员干部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教师代表参加研讨会。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理事长、校长余毅主持研讨。会议旨在通过研讨交流,推动“三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撑。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理事长、校长余毅主持研讨。通讯员供图
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肖安民致辞。通讯员供图
主办办单位领导致辞:以多元力量激活精神传播
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肖安民分享了学习“三大精神”的体会。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湖北孕育形成的“三大精神”内涵丰富,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强大源泉,要通过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以笔墨传播、弘扬“三大精神”。他同时鼓励艺术家们在今后的采风及创作中,更加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和精品力作助力荆楚文化繁荣发展。
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问青松致辞。通讯员供图
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问青松表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世纪风云馆的开馆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里程碑。一所大学要办好,必须重视精神的力量和文化建设。希望武生院在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三大精神”中取得更大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劲松致辞。通讯员供图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劲松认为,今天的活动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表示,下一步省书协将与武生院深入合作,搭建书画家德艺双馨人才培育阵地,组织更多书画家来校参观学习、交流研讨,提升思想境界和笔墨内涵,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用书画艺术和笔墨语言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三大精神”的内涵。省书协还将深入谋划,与武生院共同搭建更多平台,拓展篆刻等艺术形式,更好地服务武生院教书育人工作。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江珩致辞。通讯员供图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江珩在致辞中表示,武生院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阐释,筑牢思想根基,用研究成果着力推进学校党建与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一融双高建设。将“三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育主渠道,实现价值引领,培养更多服务祖国、具有武生院“双自双创”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活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他号召广大师生要自觉成为“三大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弘扬者,为推动学校事业更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老干部代表和专家学者分享:从精神内涵到时代价值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学者开展研讨。
94岁的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离休老干部魏昌发言。通讯员供图
94岁的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离休老干部魏昌分享了自己在武汉读书期间和投身革命工作70余年的亲身经历,他动情地说,从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到和平时期的建设攻坚,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功绩,年轻一代要永远铭记和传承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发言。通讯员供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阐释了“三大精神”的深刻内容,重点对“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她表示,“大别山精神”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军民坚守革命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大别山英雄群体坚强的党性和使命担当的集中体现;“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坚决革命到底的决心,是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在精神气质上的体现。要将“三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将其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转化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为培养时代新人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段喜春教授发言。通讯员供图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段喜春教授表示,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深入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特别是传承弘扬湖北“三大精神”,他建议,武生院要以延安精神教育馆、世纪风云馆等红色文博场馆为重要载体,将场馆建设成为综合性红色育人基地,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德涛发言。通讯员供图
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德涛表示,“三大精神”具有鲜明的湖北地域印记,是植根荆楚大地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是湖北人民的红色根脉,“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湖北儿女共同抵御灾难的集体记忆,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世纪风云馆通过历史再现与创造性表达相结合的形式弘扬了“三大精神”,对当前如何“弘扬三大精神”具有重要启示。世纪风云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武生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场馆丰富的资源用好用活,充分发挥功能作用,服务于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工作,不仅要面向校内,更要面向社会,将理论研究与打动人心的艺术表达相结合,让红色精神真正“活”起来。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方平教授发言。通讯员供图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方平教授表示,今天参观世纪风云馆后,深切感受到这里“展现出了饱满的精神内涵”。他评价该馆“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三大精神”与荆楚大地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是湖北人民宝贵的精神标识。武生院举办的“三大精神”系列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气势磅礴的特点。他建议,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些精神背后的鲜活案例,用“接地气”的故事讲清精神内涵,让青年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世纪风云馆执行馆长孙厚权发言。通讯员供图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世纪风云馆执行馆长孙厚权认为,世纪风云馆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运用好这一重要阵地,深化研究阐释工作,重点挖掘“三大精神”的核心内涵。他表示,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脉络,阐释“三大精神”的共性内核及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明确“三大精神”的核心要素,推动教学研深度融合。要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力量。
余新民发言。通讯员供图
李友清发言。通讯员供图
自由发言中,武生院副理事长余新民深情分享了1998年抗洪抢险期间,带领干部群众日夜坚守堤防一线百余天的亲身经历。他结合“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唯有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真理,强调这种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武生院老校长李友清寄语该校广大教师,要以世纪风云馆开馆为重要契机,将场馆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学载体,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师生共鸣:以精神力量赋能教育实践
该校党员干部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教师代表以书面形式发言,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三大精神”的时代价值,把精神力量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将依托延安精神教育馆、世纪风云馆等校园场馆红色资源,开发系列专题课程,组织师生开展实地研学、情景教学,推动“三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深化理论研究,联合党史专家开展课题攻关,形成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据了解,当日举办的学习研讨会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世纪风云馆开馆仪式暨弘扬“三大精神”系列活动之一。当天还同步举行了“笔绘精神力量,墨传荆楚担当”——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书画家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