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谱写青春志愿之歌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09-23 16:4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郭俊 邱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新时代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湖北医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共青团深化改革部署,持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公益项目、弘扬“好人文化”,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以温暖有力的笔触绘就了一幅动人的青春画卷。

聚焦中心工作 勇担时代使命  

学校始终将志愿服务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践行医学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荣获2024年“优秀志愿者”团队称号。通讯员供图

学校积极打造“青春建功”实践平台,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效能。面向湖北省及地方需求,广泛开展公共卫生科普和“校社联动”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者进入23个社区,实施健康普查、环保宣传等常态化服务。构建“健康夜市+四点半课堂+急救培训”多元服务体系,五年来开展各类活动500余场,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蒲公英·为梦而生”“微光成炬”等多支团队获评“湖北省百千万志愿者优秀团队”。

学校还积极服务地方大型活动,展现志愿风采。围绕“守井人”责任,成立“源头碧水”等环保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守护一库清水”环保大赛中荣获品牌奖项。在十堰马拉松、武当太极大会等重大活动中,累计选派志愿者1000余人次,以高度专业的服务赢得“赛会保障铁军”赞誉,充分彰显新时代志愿服务围绕大局、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

完善体制机制 实现三级联动  

以系统观念构建“校-院-队”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新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运行格局。学校建立“1+13+N”组织架构: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管理制度建设,出台多项管理办法与评定标准;13个院级分会结合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特色,组建多支特色服务队,打造“一院一品”服务矩阵;40余支服务队深入社区与地方,开展健康夜市、急救培训、支医支教等项目,年均服务2万余人次。

构建“校-院-队”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新体系。通讯员供图

推进志愿服务数字化转型,依托“志愿汇”平台实现注册、活动发布、时长认证全流程线上管理,注册志愿者达2.27万人,年均开展活动超千次。建立“培训-督导-评估-激励”质量闭环和“五星级”志愿者评定机制,培育出多个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铜奖和湖北省金奖的优秀项目。

通过“制度保障+专业赋能+数字驱动”三维模式,学校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转型,探索出具有医学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五年来,累计培养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堰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的志愿者240余人,志愿服务已成为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组成部分。

强化专业特色 打造优质项目  

学校坚持以“服务专业化、活动体系化、资源社会化”为方向,持续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与影响。近年来,依托各学院专业优势,成功培育生命教育、健康夜市、爱水护水、爱心托管等一批品牌项目,实现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爱心托管志愿服务。通讯员供图

实施“1+1”双导师制(专业教师+学工教师),全程指导项目策划与执行,全面提升团队综合能力。加强校地协同,与十堰市32家红色教育基地及场馆深度合作,拓展“思政教育+志愿服务”创新模式,使志愿服务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讯员供图

以“青年文明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为标杆,推进重点团队在项目定位、文化建设与运行机制上提质升级。每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配套1000-3000元项目资助,构建“院级孵化-校级竞赛-省级推荐”培育机制,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奖助评价体系,实现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厚植志愿文化 传递向善力量  

湖北医药学院积极弘扬“好人文化”,构建浸润式的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学校建成好人文化馆,设立“见义勇为”“医者仁心”“师德楷模”“学子担当”四大展区,展示陈怡敏、周丽、孙佳森等师生典型的感人事迹,并通过“道德大讲堂”邀请模范人物现场分享,引导师生崇德向善。

《美丽中国篇:守望中国南水》大思政课。通讯员供图

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创排《我,怡敏志愿者》舞台剧,推出《美丽中国篇:守望中国南水》大思政课,形成“道德引领+艺术表达+志愿服务”文化育人模式。全年开展雷锋月、志愿文化月等品牌活动,营造“人人愿志愿、处处有温暖”的校园氛围。

加强实体平台建设,打造涵盖多场景的急救培训基地和生命科学馆,设立“爱心超市”,实现“志愿服务时长当钱花”,构建“助人者人助之”的良性激励生态。多项举措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走向文化,逐渐沉淀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与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