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网络辟谣为文明上网正本清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9-20 09:03

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网络空间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近期,国家层面重拳出击,公安部在2025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集中曝光“刘某娇利用AI工具编造虚假险情案”等典型谣言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将激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侵害禁令条款,向网络暴力、诬告陷害等行为“亮剑”。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国家净化网络环境的坚定决心,也能为网民文明上网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网民群众更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网络主流舆论也随着时代进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强有力的整治行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方辟谣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当贵阳“挖眼虐猫”谣言被警方证实系AI伪造后,仍有网民坚持“警方掩盖真相”;合肥野生动物园辟谣“老虎咬伤女童”事件时,评论区却充斥着“肯定有事瞒着我们”的质疑声。这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社会心态,为网络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网民的猜疑与不理解,及时正面回应引导,方能掌握舆论主动权,把网络谣言遏制在萌芽状态。

究其原因,谣言之所以能够“跑赢”真相,既得益于AI等新技术的“加持”,也暴露出辟谣方式的不足。一方面,AI生成的逼真视频、精心编造的情感故事,往往比简单生硬的“谣言勿信”声明更具传播力。加之公众固有的“确认偏误”心理,更愿意相信符合自身预设的观点,使得谣言一旦与某些情绪痛点结合,就会产生惊人的传播力。另一方面,配套约束机制未能达到行之有效的预期,使得网络谣言得到滋生蔓延,混淆了网民文明上网的视听,不能辨别哪些是谣言、哪些是事实真相。因此,网络辟谣工作是给网民获取事实真相的一颗“定心丸”,让更多的网民主动参与网络辟谣工作,有效阻绝网络谣言传播渠道,为文明上网正本清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绝不能给谣言生存空间。面对谣言滋生泛滥的严峻挑战,唯有网民、社会以及相关单位多方合力,方能有力打击造谣者,也能让每次辟谣都成为一次公开透明的真相讲述,重建官方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如合肥市公安局2025年侦办网络谣言案件78起,查处84人,有效震慑了造谣传谣者。同时,网络平台需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机制,将信息真实性作为流量分配的重要指标;建立“情绪预警模型”,对敏感关键词触发的高流量内容强化审核。而作为普通网民,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甄别信源,警惕那些打着“惊人内幕”旗号的专业化谣言产业链。

当真相能够跑在谣言前面,当证据能够战胜情绪,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回归清朗。这不仅需要国家的强力整治,更需要每个公民的理性参与。在面对未经证实的信息时,多一份质疑,少一份盲从;在传播信息时,多一份责任,少一份冲动。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守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洪伊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人民政府)

责编: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