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观演活动,特别是从今年暑期至今,各类抗战主题的展览、文艺演出、电影等持续引发观看热潮,大家在一件件文物史料、舞台剧目和影视作品中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位于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专区,展出多件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照片、文物、档案,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驻足观看。
像这件绣着英文“TRUTH”的文件包,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际联盟调查团对日本侵华定性的重要依据,文件包里有一份400多页的英汉双语文件,是许多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搜集的日本侵华证据。
展馆内还重点介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的英勇事迹,如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杨靖宇使用过的印章等展品,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观众 董少廷: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保护祖国的江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真是看得想流泪。
据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主题展览自今年7月8日正式开放以来,参观热度持续不减,截至目前,展览总参观人数已突破80万人次。
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今年推出原创展览“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自9月3日开展以来,同样引发参观热潮。展览集中展出了大量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特别是抗联将领赵尚志、许亨植、冯治纲使用过的手枪等12件国家一级文物,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
观众 李海英:我是民族英雄李兆麟的孙女,来重温一下历史,尤其作为一个后人,应该把这种抗联的精神、那一代人的牺牲作为精神上的传承,让后人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此外,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自8月15日陆续推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等4个专题展览,参观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次。辽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江苏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江西赣西抗战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各地展馆,都在今年推出文物互动、沉浸式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抗战主题展览,吸引观众走进展馆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抗战文艺作品密集亮相
演出市场受热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抗战主题文艺作品近期密集登陆舞台,吸引观众走进剧院,在艺术熏陶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连日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陆续在京上演,既有杂技剧《先声》、京剧《燕翼堂》等围绕抗战时期家族群像反映革命信仰代代相传的作品,也有话剧《钱塘浩歌》等聚焦老一辈知识分子不屈风骨的作品。北京人艺新排话剧《屠夫》用国际视角聚焦世界反法西斯主题,以二战维也纳为背景,讲述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被卷入法西斯专政漩涡的故事;同为参演剧目的黄梅戏《太阳山上》则以抗战烽火中的皖南山区为底色,刻画了电报局报务员李安本从了解革命、认同革命到投身革命斗争的精神蜕变。
黄梅戏《太阳山上》导演 李建平:这个剧团是在皖南的,皖南正好是新四军当年的一个驻地。他们就有一种由衷的感情,所以这个戏我们还是遵循戏曲的美学原则,好听好看,故事要动人。
近期,原创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在京首演,作品融合四川清音、京韵大鼓、陕北说书等十余种曲艺形式,串联起“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抗战时期在中国以教育为笔,培养外语人才、编写教材,以调研与著作助力西方了解中国的故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驻会副主席 杨发航:我们查阅资料并访问伊莎白的家属,实地到她的故居采访,了解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用来制作视频作为曲艺节目的辅助手段。选取了伊莎白女士生活和工作的四川、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性曲种,从不同角度讲动人的故事,表达她一生热爱中国的主题。
线下剧场共情,线上云端传情,抗战精神在歌声中激荡人心,在国家大剧院,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带来6场“胜利之歌”主题音乐会,演绎了《坚不可摧的传奇》《神圣的战争》《我是一个兵》《我爱你,中国》等30首中俄音乐佳作,音乐会还在全国30余家剧院、近百家影院同步直播,让更多观众跨越空间阻隔,共赏这场承载抗战记忆与中俄情谊的音乐盛宴。
电影《731》今起公映
票房已超2亿元
电影《731》今天(18日)起在全国公映,影片以平民视角揭露了侵华日军的反人类暴行。目前总票房已超过2亿元。
电影《731》述了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故事。
在正式上映前一天,主创在与影片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哈尔滨举行了全球首映式。
观众 程诺:不敢看,也不忍看,但还是一定要来看这种心情。这样一段历史必须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铭记。
观众 王德明:战争给我们人类带来很大的痛苦,让我们牢记先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回我们现在的和平。
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真实史料,希望通过艺术形式传递历史责任,凝聚和平力量。
电影《731》导演 赵林山:《731》不是一部电影,它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让这样的史实更清晰,更有效地传达给大众,从而找到我们人类社会的共识。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 金成民:我们基于客观史实、基于原始的资料和档案,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话,我们都能够让它有依据、有支撑。
同时,影片还将在全球多地上映。
抗战题材影片热映
光影铭记不屈民族精神
今年暑期档以来,多部抗战题材影片陆续上映,从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顽强精神。
今年暑期档,故事片《南京照相馆》《东极岛》以及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等影片陆续上映后,凭借源于真实的内容和震撼的场景,引发了观影热潮。其中故事片《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两部影片,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人善良、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电影《南京照相馆》导演 申奥:我不希望用这个电影去传播暴力的噱头,去传播仇恨的种子,而是希望观众更多立足于当下去,展望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去提醒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吾辈自强。
在国内热映的同时,《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还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得海外观众好评。
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逻辑,从九一八事变到全国抗战、从战略防御到全面反攻,清晰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进入九月,抗战题材影片热度持续不减。9月3日,电影《营救飞虎》全国公映。影片再现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功营救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的英勇事迹,将发生在华南敌后战场的英雄故事和英雄人物呈现在银幕上。
9月6日,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全国上映。影片讲述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信使与苏联情报人员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联手护送绝密文件,战胜各方敌对势力,最终将秘密文件运送到莫斯科的故事。
这些电影作品在光影中传承抗战精神,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电影《731》总出品人 庄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全世界人们深刻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以史为鉴。《731》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一段黑暗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表达,借助影像的力量,让历史真相不被遗忘,让和平信念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