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着“飞的”去上班 离我们还有多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7 23:54

发展“低空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的低空经济已迎来了“起飞”时刻。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空中的士、低空公交、无人机货运等等,有可能广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技术应用不断上新,这样的未来离我们还有多远?

千米之下 低空经济孕育新机遇

载人飞艇升上天空

城市“空中公交”载客起航

新鲜食材55分钟跨越三城送达餐桌

台风之中

应急无人机穿越风暴传回实时数据

低空风洞启用

飞行器研发验证再提速

2025年 低空经济技术应用不断“上新”

未来天空的模样

日渐清晰

低空经济,是指在1000米以下空域,发展载人飞行、无人机运输、应急救援、文旅观光等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发展“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民航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无人机运营单位总数超过2万家,累计完成无人机飞行2666万小时。低空产业规模加速扩容、应用版图持续扩张。千米之下,正孕育无限机遇。

低空新玩法 记者试乘无人驾驶“空中的士”

小时候写作文畅想未来,可能不少小朋友都幻想过,长大以后每天打着“飞的”去上班的场景。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这种低空飞行的出行方式在不少地方已经可以体验了。但是无人驾驶的“空中的士”您坐过吗?未来有没有可能广泛进入日常生活呢?来跟着记者去体验一下。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说到低空经济,一个非常科幻的场景,就是未来我们可以打着“空中飞的”飞来飞去。我旁边的航空器就是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证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一会儿我就要乘坐它,去完成我人生中第一次的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行。

随着16支螺旋桨高速旋转,记者乘坐的无人驾驶低空飞行器被稳稳托起,缓缓升至几十米的高空。悬停、转向、巡航,飞机按照预设路线全自主飞行。

这个“空中的士”的最大航程为30公里,最快飞行速度可达130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仅需十几分钟,便可从市中心到郊区,真正把城市内通勤从地面带到空中。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我觉得未来的交通方式,如果有这样的空中汽车,可以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

而这个拿到首个试航证的“空中的士”,在走向商业化前,经过了十余年漫长的技术研发和验证,我国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各种推动支持和政策,让研发团队把技术梦想变成了可以落地的现实。

亿航智能高级副总裁 胡茏轩:我们采用了先载荷飞行,再载人试运行,再常态化载人飞行,我们当时有将近500余(个)试验科目,将近飞了4万多个架次。

不仅仅是载人无人机的突破,今年8月,2吨级eVTOL货运无人机,精准飞越150公里南海,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对远海石油平台的无人化物资运输,为低空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探索出了更多落地可能。通过更大载重、更远航程、更高效率的工程设计,为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打开新的空中通道。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我身旁非常帅气的无人机就是全球首个取得了适航三证的吨级以上垂直起降航空器,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2吨,它的最大的商载重量可以达到400公斤,它是由电力来驱动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的时候,主要的驱动力来自它上方的10个升力螺旋桨。那么在进入空中飞行之后,它的驱动力将会切换为它尾翼的三个螺旋桨和它的机翼,共同来推动。这样的一个电动的航空器,它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也可以像固定翼飞机一样的平稳飞行,现在我们就要见证它的起飞了。

具备了大载重、无人操作、稳定航行的能力后,它可以在城市、郊外或者山区,随时起飞降落,进行超视距、自主飞行,完成山林灭火、伞投物资、投放救援筏等多种任务,成为应急救援的全新利器。

峰飞航空科技高级总监 钟瑞花:随着它的安全法规以及我们所有的上下游的产业链,低空经济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以后,载人航空器将来能够惠及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专业+个性化 工业无人机如何量身定制?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无人机在工业巡检、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场景有了很多更专业、更个性化的需求,也让“定制化”,成为无人机研发与制造的新趋势。无人机如何“量身定做”?需要多长时间?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除了我们家用消费级的无人机之外,应用在工业场景的无人机的定制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强。接下来我就将带着大家从第一视角体验一下如何订飞机,出发!

走进这家本土无人机整机制造企业的展示大厅,就仿佛走进了一家飞机4S店。四大类、十余款企业自研无人机整齐排列,几乎覆盖了低空经济中的各类应用场景。

四川垚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图玖:这个是四涵道加多旋翼的无人机,它是垂直起降的,这也是一个很固定翼的配置,它主要用于科研带飞和人工影响天气。

不过,这里的飞机并不全是“现成”的整机,而是可以像订汽车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制。团队将航电、动力、电力等分系统标准化,形成模块化的产品库。当客户提出航时、载重、速度等指标时,工程师就能在现有平台上快速调整、改装,“拼”出一架符合特定任务的新机型。

四川垚磊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宝军:在这些设备舱里就可以看到部分我们的模块化产品,比如说这个舱里就有三个大气计算机,在这个设备舱里,首先这一部分就是我们集成化的电池供电模块,它可以给我们无人机上各个分系统供电,在下边还有我们飞舱记录仪,以及无线电高度表等模块化的产品。

而今天,记者也体验了一把定制飞机,我们要定制一款能连续飞行20小时的巡航无人机。设计团队很快在原有平台上进行加改装,几个小时,一架新飞机的设计方案就诞生了。

四川垚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图玖:我们具有无人机设计的平台、制造和总装测试的平台,以及飞行的试验平台,这些平台就可以支撑我们快速实现无人机的设计、制造和飞机的这种推出。我们一般是3到6个月就可以推出一款新的飞机。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怎么样,随着技术的迭代、供应链的完善还有场景的丰富,未来工业无人机的定制也可以变得如此的轻松和简单!

蜀道不再难 记者探访北川“无人机试验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人笔下的诗句,道出了自古巴蜀交通的艰险。而如今,这片群山环抱之地正在将昔日的地理阻隔,转化为今日的产业优势。借助丰富复杂的地貌,在北川,一座往日的通航机场已被打造为低空经济的“未来试验场”。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这里是北川永昌机场,也是中国绵阳科技城低空试验测试中心。在这里,方圆800平方公里的空域,为各类无人器的飞行提供了绝佳的测试条件。

您看,我身旁的这些无人机,它们将在这里进行飞行测试,完成相应的技术检验、适航验证,还有飞行场景评估等一系列测试任务,助力它们从实验室飞向天空。

过去,试飞场地难找、空域申请烦琐,是无人机研发的一大痛点。而在北川,“即报即飞”特许政策让这一过程大为简化,飞行报备最快只需半个小时即可完成,全年可飞行天数超过300天。更难得的是,这片空域涵盖山地、水面、平原和丘陵等多种地貌,堪称无人机的全方位“练兵场”。

而这个由当地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化低空测试场运营管理平台,则能将飞行测试中各个产品的姿态、航速、载荷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供研发团队研究复盘,让他们更早发现问题、精准改进升级,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大大提升新机型从图纸飞向天空的进度。

在无人物流运输领域,北川机场同样进行着场景创新试验。这里是国内首个低空混合物流运营系统,每天多架不同企业、不同运输任务的无人运输机在这个管控系统调度下起飞降落,在同一片空域内实现高效调度与安全运行。目前这套调度系统已能支持15家物流公司在同一片空域内同步运行。单个起降点最快每三分钟就能完成一架次的起降。

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低空事业部总经理 李君惠:我们的运营平台,有点像我们的整个混合物流运行的一个中枢大脑。在飞行前的时候,这些低空的气象也好,它的流量和密度也好,都会通过我们的平台上面去做提前的规划和预测。在飞行中就是机载端感知避让,地面端根据它的变化去做实时的飞行的路线的调配,让我的后面的运行会更加的有效率。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突破、运营场景的丰富、全面的保障系统,在这个以蓝天为底色的全新赛道上,一幅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政策产业同频共振 我国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过去一年,全国多地都选择在这个新赛道上布局发力。

广东

集聚了全国30%以上产业链企业,低空飞行器制造企业超2000家,数量居全国之首,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和50%。

北京

目前拥有超1200家低空经济企业。去年建成的中关村(延庆)低空经济产业园,集聚了从无人机整机制造到低空智联网等全产业链优质企业。

四川

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省份,目前已汇聚200多家低空装备制造企业、1400多家无人机运营企业,产业生态正在不断完善。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多个省份已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此外,北京、上海、常州等15个城市已宣布联合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千米之下,低空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