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从何处着力?
“三线并进”“集群提能”“四个重大”“重大产业”……在一个个经济关键词里,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中,宜昌产业发展的逻辑与路径,清晰且坚定。
产业版图如何构建,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宜昌锚定“集群式”发展路径,以“四个重大”为牵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一批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不断夯实新型工业化根基,为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度转型升级
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
作为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宜昌拥有37个工业大类、141个工业中类、302个工业小类,区位、资源及产业链优势十分明显。
为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宜昌不断审视自身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期的发展优势和独特的区域标签,握准了发展的“方向盘”。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关键路径。近两年来,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宜昌以链式思维集中攻坚,形成了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
宜昌高新区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加速成型。记者 付蓓蓓 摄
现代化工新材料作为宜昌主导产业之一,正加速向两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在这条产业转型路上,万华化学系列项目的落地可谓举足轻重。
在远安化工园,兴华磷化磷基新材料开发利用项目正加速建设,一期3.5万吨/年磷系阻燃剂项目年底将实现机械竣工。项目涉及无机磷阻燃添加剂等新材料领域,可实现磷矿资源的高端化利用。
这只是万华化学在宜昌落子的项目之一。此前,已有万华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开工建设。随后,硅材料产业园项目、铁法磷酸铁项目也接踵而至。
万华化学被誉为化工界的“华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8次往返万华化学总部对接,最终,万华化学中部地区最大的新材料生产基地落子宜昌,总投资将逾300亿元。
这几天,宜昌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高端智能制造项目二期正在加紧场平,向着“本月开工”冲刺。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宜追投100亿元,建设年产80GWh储能电池等系列项目。叠加宜昌楚能一期产能,宜昌楚能新能源总产能有望接近150GWh。
宜昌楚能新能源
一个超200亿元项目又将落地宜昌,拟建设智能锂电池全产业链基地和零碳园区。这是宜昌抢抓新能源电池产业风口的一大战略布局。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独角兽企业,远景动力将发挥“链主”型龙头企业的强大集聚效应,为宜昌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增添强大动能。
这些重大项目只是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实践切片。无不相同的是,它们均依托宜昌现有的磷矿资源,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
深挖自身资源
宜昌以“五个一”产业链招商
招大引强
推进项目纵向延伸、横向融合
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用新技术、新业态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完成传统产业的“价值跃迁”
宜昌高新区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加速成型。记者 付蓓蓓 摄
重大产业项目本身就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载体,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近三年来,新能源新材料类重大项目投资超3000亿元,推动磷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迭代跃升,推进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迈入世界级。”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汉洪介绍。
培育未来优势
从“试验场”到“产业骨架”
9月8日上午9时许,在夷陵区东城科技园B2栋厂房,云圣智能无人机产线两旁,十余名年轻人正忙着生产首批“宜昌造”消防无人机。再过几天,它们将从这里“起飞”,去执行消防应急救援任务。
“在低空产业制造基地,无人机产线已正式投产,当前出产的是消防无人机,10月,全自动机场也将投产。满产后,基地年产能可达2000架消防无人机、300套全自动机场。”湖北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张震告诉记者。
这只是云圣智能空地一体化治理综合体项目的一个子项。在夷陵区,该企业正在建设华中区域总部建设项目,包括社会数字化治理中心、产品研发中心、营销服务中心等。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2025年被称为低空经济的“黄金窗口期”。随着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驱动,这个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
去年8月,《湖北省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出台,全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宜昌积极融入全省布局,立足自身优势,以全产业链思维系统谋划低空经济产业化项目,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拼招引、拼落地、拼交付、拼场景。引进高域飞行汽车华中基地等龙头项目、与清华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率先部署“低空警察”开展场景应用,宜昌快速汇聚人才、技术、资本,吸引配套项目集聚而来,一个个“试验场”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个产业新空间。
低空经济并非单一产业,而是涵盖通航飞机、无人机、空域数据运营等在内的复合型产业集群。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与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和产业生态。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构建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这些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培育未来优势?有大项目才能有大产业,有大产业才能有大发展。
秭归县彭家坡村脐橙园上空,无人机编队来往穿梭,精准吊运轮晚脐橙。通讯员彭强 摄
宜昌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
抢占低空经济产业新赛道
加快培育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群
加速推动合成生物、固态电池、
黑磷新材料、人工智能等
未来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
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构建未来产业集群
以项目建设之“进”,汇聚产业发展之“势”。自2023年建立“四个重大”推进落实机制以来,宜昌系统推进117个重大产业项目,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促进,携手搭建起宜昌“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版的“骨架”。
系统构建生态
从“链式布局”到“集群展翼”
未来的产业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产业生态之间竞争。一个个完整产业生态的构建、扩容,无疑是产业集群进阶需要跨越的重要一步。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宜昌以系统思维构建产业集群生态,“链式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其中,硅碳负极产业可谓是一场“无中生有”的产业生态变革。
一张招商“鱼骨图”,上游中游下游,一个个项目布局其间,足见硅碳负极产业骨骼、肌理,一条“产业大鱼”呼之欲出。
发展硅碳负极产业,宜昌有着先天优势。有着硅烷气原材料优势,和远气体已在宜昌率先布局电子特气产业园,可满足20万吨硅碳负极的生产。有着锂电池产业配套优势,宜昌已建成15亿平方米隔膜产能、25万吨电解液产能。
“为推进这个新兴产业的加速集聚,宜昌从顶层设计入手,整体谋划,采取‘硅源+碳源’招商策略,布局功能完善的硅碳负极产业园,打造‘硅烷气-硅碳负极-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宜昌市招商局副局长敬睿介绍。
经过努力,匠芯新材料、银硅科技、洛阳联创锂能、至微新能、宜硅新材料等数个项目落地宜昌,覆盖从原材料到负极材料制造的多个环节,形成以多孔碳、硅碳设备,以及其他配套材料项目聚集的新产业集群。
建设中的湖北弗思创新一代锂电池电解液核心材料项目(记者付伟 摄)
很显然,不是引入几个孤立的大项目,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硅碳负极产业集群,打造全球一流的硅碳负极产业园,助力宜昌在新能源产业新一轮变革中再抢先机。
打造产业集群非一日之功,其关键在于“生态”二字。只有构建一个个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塑造出新的优势。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王雷 摄
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也是系统构建产业生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着眼于未来20-30年发展需求,宜昌加快推进东部产业新区建设,采取“一区多园”模式管理,分类引导重大项目向相应园区集中,实现产业空间重构与能级跃升,助力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
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集群
已集聚邦普、欣旺达为龙头的42个重大项目
新材料产业项目集群
已集聚宜化、兴发、万华为龙头的41个重大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集群
已集聚广汽传祺、鑫汇新能源船舶为龙头的17个重大项目
生命健康产业项目集群
已集聚安琪、东阳光为龙头的20个重大项目
大数据和算力经济产业项目集群
已集聚中科曙光、燧原科技为龙头的8个重大项目
从产业项目,到产业链
到产业生态,再到产业集群
以“四个重大”
推进落实机制
牵引龙头企业聚集共创
以生态构建助力新兴产业裂变生长
以产业集群打造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诠释着产业转型发展的
宜昌解法
宜昌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工新材料、大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未来产业等产业集群建设,为奋力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增添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