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三机制”护航劳动者权益 洪湖打造“最多跑一次”维权新样本

2025-09-17 17:38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张僚 刘曼

在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的当下,劳动者维权“举证难、流程繁、成本高”等问题,一直是司法服务领域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聚焦劳动者急难愁盼,以“减环节、优服务、提效能”为核心,创新推行“一次性告知”“上门服务”“线上援助”三大机制,构建起劳动者维权“最多跑一次”服务新模式,将法治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劳动者,为新时代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洪湖经验”。

一次性告知——厘清维权路径,让“糊涂案”变“明白账”

“以前听说维权要跑好几趟,没想到律师一次就把该准备的材料、该走的流程讲得清清楚楚,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刚从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走出的劳动者张某感慨道。这一幕,正是该中心推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的生动缩影。

针对劳动者维权时普遍存在的“不知如何启动程序”“提交材料反复被退回”等痛点,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将“一次性告知”贯穿服务全流程。援助律师在接待劳动者咨询的第一时间,便会结合初步掌握的案情,一次性明确告知维权办理程序、法定时限、必备材料清单,同时精准梳理补充关键信息的方向及取证路径——例如针对工资拖欠纠纷,明确告知需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核心证据;针对工伤赔偿争议,详细说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的办理节点与注意事项。

为打破“一次性告知”后的服务断层,该中心还建立了“微信随访”机制,援助律师主动添加来访劳动者微信,随时在线解答证据补充、程序推进等后续问题,确保维权指引“不断档”。据统计,2025年度以来,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已通过该制度为50余名劳动者厘清维权路径,不仅使案件办理效率提升40%以上,更让劳动者平均减少跑腿次数2~3次,切实减少了维权过程中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上门服务——聚焦特殊群体,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

“多亏了律师上门帮忙,不然我这腿不方便,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拿到赔偿款。”家住洪湖市燕窝镇的高龄劳动者李某,因工致残后行动不便,维权事宜一度陷入停滞。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上门服务机制”,援助律师带着格式化的申请文书、授权委托书等材料,专程前往李某家中,现场完成案件受理、材料签署、委托手续办理等全流程工作,最终帮助李某顺利拿到工伤赔偿款。

聚焦因工致伤致残劳动者、高龄劳动者、重度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该中心创新打造“预约—上门—办结”闭环服务链条。劳动者或其家属只需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提出预约,中心便会根据案件类型和劳动者实际情况,指派专业对口的援助律师,携带全套标准化法律文书上门服务,现场完成身份核验、案情核实、文书签署等关键环节,实现“劳动者足不出户,维权事项全办结”。

此外,该中心还针对特殊群体维权需求的特殊性,在上门服务中同步提供“定制化”法律讲解,例如为高龄劳动者配备放大版文书、用方言通俗解读法律条款;为工伤劳动者详细说明赔偿项目计算标准,确保其清晰知晓自身权益。今年以来,该机制已为31名行动不便的劳动者提供优质法律援助,将司法服务的“温度”延伸至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线上援助——架起“云桥梁”,破解跨省维权“千里难题”

“跨省维权不用来回跑,在手机上就能办完所有手续,洪湖的法律援助太给力了!”远在山东菏泽的农民工刘某,通过“洪湖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成功拿回被洪湖籍包工头拖欠的劳务报酬及孳息后,特意发来感谢信息。这起典型案例,正是洪湖市“线上法律援助机制”破解跨省维权困境的生动实践。

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案件在洪湖、人在外地”的维权难题,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依托“洪湖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12348法律援助热线,构建起“全流程线上化”维权服务体系。外地劳动者只需登录平台或拨打热线,即可完成法律咨询、案件申请、材料提交等事项;中心通过微信远程身份核验、电子材料加密传输、在线审批流转等技术手段,实现“指尖立案”“云端办案”,彻底打破地域限制。

在刘某案件中,该中心接到求助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完成身份核验与案件受理,指派律师线上指导其收集考勤记录、工资结算单等证据,并同步调取包工头户籍信息,将关键录音证据转化为书面材料刻录存档,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刘某在无需返回洪湖的情况下,通过线上配合完成庭审相关程序,成功胜诉并拿回全部欠款。截至目前,该线上机制已为数十名跨省维权劳动者提供支持,平均缩短案件办理周期5~10天,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一次性告知”厘清路径,到“上门服务”传递温度,再到“线上援助”打破壁垒,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以制度创新破解劳动者维权难题,用高效便捷的服务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为新时代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