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东岳市场深处有一间特殊的裁缝店——“美懿服装店”。在这里,缝纫机的哒哒声与丝绸摩擦的窸窣声交织成曲。56岁的王贤荣踩着用了30年的老缝纫机,用一针一线串联起传统手艺与现代时尚的对话,让“平价高定”在菜市场的烟火气里绽放异彩。■文、图/记者 吕世银
从中老年人定制到年轻人追捧
清晨,十堰东岳市场内,摊贩们的吆喝声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市井交响曲。在市场中间超市入口处,一家名为“美懿服装店”的小铺悄然拉开卷帘门。56岁的店主王贤荣利落地挂出几十件新做好的旗袍,麻料、真丝、织锦缎等面料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过去都是中老年人来定制,现在不一样了!”王贤荣一边踩着老式缝纫机为一件旗袍锁边,一边笑着说。她指着墙上挂着的订单本:“你看,这批是云南客人定制的结婚礼服,那件是上海客人定制的日常款……”
这家藏身菜市场多年的老店,如今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宝藏店铺”。“五一”期间,一位武汉来的姑娘拖着行李箱特意找到这里,带着从小红书收藏的旗袍款式图,一口气定制了3件不同风格的旗袍。“在商场买不到的独特款式,这里都能实现,而且价格亲民。”姑娘试穿时欣喜地说,“这件真丝面料旗袍才680元,在商场起码要1000多元。”
做一件旗袍要量36个尺寸
时间回溯到1987年。张湾区在方滩乡组织裁缝培训,18岁的王贤荣第一次拿起针线。“理论知识学了一个月,结业考试我拿了满分,老师奖励了一把大剪刀。”抚摸着那把已经泛旧却依然锋利的剪刀,王贤荣眼中闪着光。
之后5年,王贤荣经历了结婚、生子,但她对裁缝的热爱从未消退。1992年,她毅然重返课堂,在五堰裁缝培训班学习后,又当了一年学徒。1994年9月,她在五堰商场对面开了第一家店。后搬迁至东岳市场,一待就是26年。
1994年至2005年期间,王贤荣总共带出20多个徒弟,最多时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忙到凌晨一两点,做得最多的是西装、衬衫和一步裙。”虽然辛苦,但看到顾客穿上新衣服时的笑脸,她觉得一切都值。
在她的工作台上,放着一个褪色的铁盒,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划粉、量尺和顶针。“这个顶针跟我最久,都磨得发亮了。”她笑着说,“做裁缝最重要的是耐心,一件旗袍要量36个尺寸,一针一线都急不得。”
“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
“定制一款旗袍只要300元到700元,年轻人直呼‘超值’!”王贤荣翻开厚厚的顾客信息本介绍流程:先选布料,再定款式,顾客可以带图定制,最后试穿微调,“最近流行新中式风,很多姑娘拿着网图来找我复刻。”
老顾客潘阿姨是店里的“活招牌”:“老师傅从不挑剔你的身材,只会帮你扬长避短。我在这做了20年衣服,每次穿上新旗袍,都感觉焕然一新。”说话间,她展示身上墨绿色的真丝旗袍,“这是王师傅给我做的第6件旗袍了!”
不仅顾客喜爱旗袍,王贤荣自己也爱穿着旗袍。“我家衣柜里有100件旗袍,按季节、颜色排列整齐。”她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不同时期的旗袍照,“最旧的那件枣红色丝绒旗袍已陪伴我20多年,领口磨破了都舍不得扔。”每天开工前,她都会换上自己做的旗袍。“穿上就精神,干活也有劲儿。”王贤荣说。
更让王贤荣欣慰的是年轻人的认可。一位在法国留学的女生,最早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店里定制毕业典礼穿的旗袍,后来又在网上下单了好几件。“现在年轻人注重个性,流水线的成衣满足不了她们,定制旗袍正合心意。”女孩在微信上留言说,“每次穿旗袍参加聚会,都会成为焦点。”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这门手艺,怕辛苦、来钱慢。”王贤荣希望能找到接班人,“我会一直做到眼睛看不见为止,但更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
傍晚时分,市场渐渐安静下来。王贤荣还在灯下仔细缝制一件大红喜服,金线在指尖穿梭。这件旗袍将要寄往云南,见证一位姑娘的人生重要时刻。
多年来,无数这样的时刻在她的服装店发生,而王贤荣的旗袍梦,仍在继续。
王贤荣正在为一件旗袍锁边。
量体。
选料。
剪裁。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