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是湖北面积最小的县,也是远近闻名的文物大县。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秦汉简牍,云梦因此有了“秦简圣地”“简牍之乡”的美誉。
观众在云梦县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瞿祥涛 摄
走进云梦县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承载着两千多年时光的秦汉简牍,以静默姿态诉说着过往。睡虎地11号秦墓发掘的竹简上,字迹清晰可见。1155枚竹简,约4万字,是墓主人“喜”——一位秦国基层官吏在生前摘抄、记录的“工作笔记”,内容包括《编年记》《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如今成了后人了解秦代制度的“活档案”。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在睡虎地4号秦墓中出土的2200多年前的木牍家书,记载了“黑夫”和“惊”两兄弟与家人通信的内容。这是截至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
云梦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董谦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梦先后出土了8批次3500余枚秦汉简牍,如睡虎地秦墓中的木牍家书、郑家湖墓地的“中华第一长文觚”、龙岗墓群的禁苑管理条文等,它们既是中国古代成文法体系的活态标本,亦是解构秦汉市井肌理的“百科全书”。
文脉传承,贵在“活”态。在筑牢简牍保护防线的基础上,云梦正以多元方式串联起文物活化、文创开发、文艺创作与文旅融合的完整链条,让千年简牍真正“走”出展柜。
“未来的朋友,你们好!我是大秦帝国的‘喜’。”在云梦县博物馆,观众不仅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魔镜与2000多年前的秦吏“喜”互动,还可以体验临摹简牍、学习秦律,沉浸式感受汉字演变之美。据介绍,2022年以来,云梦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实施博物馆提升工程,为云梦县博物馆新增了沉浸式展厅、秦简书写台等设施,把历史“装”进科技里,把文化“融”入体验中。
走出展厅,文创商店里同样藏着巧思。借《秦律》、东汉陶楼、木牍家书等珍贵文物的元素制成的镇尺、茶具、折扇、冰箱贴等精美文创产品,吸引市民、游客纷纷购买。
“年轻人在哪里,文化传播就要到哪里。”云梦县博物馆副馆长栾丽说,馆方联合高校与文创团队,推出30多款“云梦有喜”系列产品,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今年1月至7月,该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突破400万元,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40%。
底蕴深厚的简牍文化更成为文艺创作的绝佳素材。云梦县梦泽影戏馆里,鼓点嗒嗒,掌声连连。正在上演的皮影小品《秦律戏中戏》,根据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田律》改编而成,台词诙谐,令游客忍俊不禁。
《秦律戏中戏》讲述一名法院女干部如何将破坏生态环境的“村霸”绳之以法的故事。“《秦律》中‘春禁伐木’‘夏禁烧草’等条文到现在依然适用。”该作品创作者之一刘俊明感慨,古学今用、汲古润今,简牍中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而以睡虎地秦简为历史骨架的大型跨界历史剧《云梦轶事》已正式排演,将于国庆节期间在湖北剧院首演。该剧由湖北省演艺集团联合孝感市委宣传部、云梦县人民政府共同出品。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云梦轶事》的创演是湖北文艺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
当简牍文化的魅力挣脱展柜的束缚得到多维度释放,一场深度的文旅融合便有了生动注脚。云梦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建军介绍,云梦正加快建设中华简牍文化名县,打造全国知名简牍文化展示基地等五大基地,同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旅产业。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云梦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同比翻番。(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