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李美琳、张笑语、田雨宸)“老师,教师节快乐,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9月10日早晨,早早来到办公室工作的中南民族大学李长中教授收到了来自天南海北学生的祝福。这位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的教授桌上,此时摊着恩施土家族歌谣的田野笔记——他刚从鄂西山区带回学生们的调研记录。
几年前,李长中被学校丰富的民族文学研究资源所吸引,选择在此深耕,将学术根系更深地扎进民族文脉,而他也宛如明灯一般,点亮了学术与育人之路。
李长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南湖畔。学校供图
“打造金课,拒绝水课”他的课好评如潮
“民间文学这门课可以选李老师的,他的课堂很有趣。”每当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向学长学姐打听选课老师时,上过李长中课的“过来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推荐他的课程。
在学生眼里,这位教学宗旨为“打造金课,拒绝水课”的老师总能让课堂充满魅力。“我在教学中会借助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这样可以有效建立学生的长效学习机制。”谈及“打造金课”的方式,李长中分享了自己将数字人文技术融入课堂的实例:他曾通过运用AI复原莫言的成长轨迹、制作亚里士多德带着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场景的视频、对比各个作家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来源……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瞬间“活”了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李长中不仅可以巧妙运用多种方式传授专业知识,更“润物细无声”般将思政要素融入课堂。
在讲述著名作家鲁迅时,他会详细讲述其文学作品在各族人民之间的发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阐释“鲁迅是我们全民族的脊梁”。“把知识变成一种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李长中说道。
在他看来,每一堂课都该是满满的“干货”,绝不让“水课”消耗学生的热情。“李老师非常强调要回到原典,比如要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就不能只读研究专著和论文,必须回到《诗学》《理想国》等。同时要从‘解决问题’跃升到‘提出问题’。”该校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的2020级本科生文芊直言,李老师的课堂对她有长远影响。
李长中与学生文芊、蓝渔樵(右一)合影。学校供图
“亲和、负责、热情”是他的代名词
在学生心中,李长中是良师,亦是暖师。“今年六月中旬我回民大看望李老师时,他还问我怎么瘦了这么多,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很关心我。”该校2020级本科生蓝渔樵回忆道。曾获“优秀班导师”“优秀论文指导老师”“优秀创业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的李长中,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温暖了无数学子。
“开学第一次班会,李老师就记住了大部分同学的姓名,还能说出不少人的家乡在哪。”该校中文2405班的班长吴雨桐清晰记得身为班导师的李长中关切询问学生们是否适应大学生活的场景。“他特意走到几位少数民族同学面前,很关切地问,饮食还习惯吗。学校有专门的清真食堂,位置在……”在她的印象里,李老师的关怀总是细致入微。
相比于大型班会,李长中更偏向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学生接触。“比如这个星期开班会,下个星期我会找一个宿舍的学生到办公室聊,再找班级骨干交谈,再是学生单独交流。”他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全面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并且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其“差异化发展”并设计不同的成长路径。
此前担任新闻学2002班班导师时,专业不同,他还竭尽所能请来了新闻学专业的老师为有志深造的学生分析考试形式。“管理班级就像管理一个家庭,做班导师要有同理心、诚心、耐心和细心,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李长中说。他的班级也成为了该专业2020级考研率最高的班级。
田野是他学术研究的温床
近日,李长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口头传统、交混性文本与民族文学批评的再反思》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6期发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论文对口头传统在民族文学批评中的功能和学术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这篇论文的选题灵感源于我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的调研、对民族作家的访谈,以及对民族文学研究的积累。”李长中一直奉行着“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向真正的田间地头”的理念。2023年曾带领学生走向田野,深入恩施土家族村寨进行田野间多民族文化及其生存状态的调查。
在恩施,学生们亲身感受了红土乡等地“放下锄头能写诗”的民间文学生态,深刻体悟中华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魅力。该校2021级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博士生艾乐作为调研成员之一,回忆起调研期间和恩施作家、诗人颜英的接触:“非常感谢李老师给了我参与调研的机会,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来到文学的现场去进行调研。这次我们跟作家近距离接触,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李长中常常与当地民族作家交流创作源头,慢慢发现了民间口头传统对作家的创作一直有着不小的影响。结合自己对民族文学文本和结构的观察后,他意识到,口头传统是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篇文章是我这么多年来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系统性总结。”
当清晨六点半的灯光再次亮起,李长中伏案整理田野笔记的身影,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最温暖的剪影。这灯光不仅照亮了书页,更映照着一位教育者的初心。